□ 胡立彪
自今年6月份上海閔行區一幢大樓整體傾覆,制造了轟動一時的“樓倒倒”事件以來,南京、成都、北京、煙臺等地又不斷曝出“樓歪歪”、“樓脆脆”、“樓薄薄”、“樓垮垮”等類似事件。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如此多的“壞樓”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不得不讓人們擔心:自己住的樓別哪一天也上了新聞,成了一個“樓××”!現在,該問問中國建筑到底怎么了?!
有人將我國建筑業存在的諸多問題稱為“中國病”。這些問題,從宏觀角度分析,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場方面的原因,我國房地產市場開放時間太短,房地產行業知識和經驗積累嚴重不足,而且過旺的市場需求也容易造成競爭失范,這種狀況必然影響建筑物的質量。
從病理學角度講,以上這些只是“器質性”的,而更為嚴重的中國建筑病則是“功能性”的,而這往往被人們忽視。比如,房屋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混凝土在澆注以后,必須對其保水養護。但是,如今我們現實中經常看到的,建筑商們為了趕工期,混凝土的養護只有一天,甚至不到一天。這樣的操作會直接影響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質量,甚至有可能使鋼筋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壽命縮短一半。嚴格說來,這種工序上的減省,也是“偷工減料”,可是目前卻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監管。原因很簡單,我們沒有監管的依據——即國家或行業標準。
事實上,我國建筑領域一直以來“豆腐渣工程”不斷,很大程度上都與我國建筑物設計規范規定的安全性與耐久性設置水準要求過低有關,而這恰恰嚴重影響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與標準過低相伴,標準老舊的問題也很嚴重。我國1989年發布的《新建工程抗震設防暫行規定》有這樣一條:“各部門、團體和個人不得隨意提高或降低規定的設防烈度。”這在當時是合理的,但在住房和室內財產基本都已私有的今天,“不得隨意”的說法顯然是不合適的。可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一規定一直“暫行”著,有20年之久。
不久前,某地大橋施工時發生混凝土箱梁底板壓斷事故,這表明了設計施工與檢測環節中的種種不足,但是在分析事故原因時,沒有提及橋梁設計規范有什么問題。事實上,“規范”早就過時了。由于“規范”內容不能及時修改并更新,在當今日新月異的快速現代化工程建設中,它在一些方面反而會成為工程方應用新技術的阻力和損害工程質量的罪魁。
地震、爆炸、臺風等災害對建筑造成結構的局部破壞是很難避免的,發達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相繼在房屋設計規范中提出“整體牢固性”要求,并規定詳細設計細則,以避免發生局部破壞時引起連續倒塌。但我國相關規范中至今仍無此類具體要求。
沒有標準,或者標準不合理,就相當于機體缺少一種機能,或者機能不健全,一旦生病,手術、藥物等手段很難起效。所以,根治建筑質量“中國病”,必須從標準這個“根”上入手,下大力氣,盡快完善健全建筑領域標準體系。這也許是見長效的正招。《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