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質監局“三步走”戰略整治丹陽眼鏡市場
丹陽市質監局工作人員在現場辦公。
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本刊記者 張揚
1995年,在國家眼鏡質量監督抽查活動中,丹陽眼鏡市場的眼鏡抽查合格率為零,國家將檢測結果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中進行了曝光,一時間,丹陽眼鏡市場成為了全國假冒偽劣眼鏡的集散地;隨后進行全方位治理整頓,僅用了3年時間,又迅速地發展壯大起來,這其中,包含著政府部門,特別是質監系統專業人員的智慧與汗水。
從逐漸興起到一日淪落
丹陽生產眼鏡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60年代,最初的生產地集中在大泊、司徒兩鎮,僅有6家鄉辦企業,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鄉鎮工業的興起,在上海、蘇州等地從事眼鏡業的丹陽籍技師紛紛回鄉辦廠,到70年代末,丹陽已經有了40多家眼鏡鏡架和玻璃鏡片生產企業,但當時這些企業大都生產設備簡陋,廠房破舊,工藝簡單,產品質量主要靠工人目測把關。
進入80年代后,丹陽眼鏡生產企業已發展到了90多家,眼鏡市場呈現一片上升趨勢,原來在丹陽火車站附近擺攤賣眼鏡的小商販們也開始在火車站附近的旅館里做起了眼鏡批發生意,在這樣的形勢下,當時車站大隊和雙廟大隊的負責人通過調研發現來丹陽從事眼鏡生意的經銷人員較多,就籌建了小型眼鏡批發市場,隨著不斷地壯大發展,到80年代末形成了華陽、云陽兩大眼鏡批發市場。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由于無序的市場競爭,大多數企業不惜以犧牲質量為代價來降低生產成本,于是大量假冒偽劣的眼鏡產品開始流向丹陽眼鏡市場。再加上監管不力,當時在市場內負責的僅有稅務稽查大隊一個單位,而丹陽市質檢所當時并不負責眼鏡產品的檢驗工作,市場秩序逐漸混亂起來。
1995年,在國家眼鏡質量監督抽查活動中,丹陽眼鏡市場的眼鏡抽查合格率為零,同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也對這次檢測結果進行了曝光,丹陽眼鏡市場一下子成為了全國假冒偽劣眼鏡產品的集散地。1996年,國家把丹陽眼鏡市場列為全國十大重點整治的專業市場之一,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丹陽眼鏡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不過,挑戰中往往蘊含著機遇,丹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從這一刻開始介入丹陽眼鏡市場產品質量的監督整治工作,通過多年的努力,幫助丹陽眼鏡從低谷一步步地走了上來。
質監跟蹤三步戰略 三年時間起死回生
1995年,由于在國家眼鏡質量監督抽查活動中眼鏡產品的抽查合格率為零,丹陽眼鏡市場一度跌入了谷底,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眼鏡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紛紛離開丹陽,轉而去北京、廣州等新崛起的眼鏡中心發展。
面對這個局面,丹陽市政府成立了由各部門領導組成的眼鏡市場整治領導小組,1995年底,當時的丹陽質檢所也開始進駐眼鏡市場,在市場內設立了專門的眼鏡檢驗室,現任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市場發展部部長的潘錦輝就是最早進駐眼鏡檢驗室的5個人之一。
潘錦輝在接受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采訪時回憶,眼鏡檢驗室剛剛成立時設備很簡單,只有兩件儀器:一臺焦度計,一臺拉力計,主要負責為市場里的商戶做眼鏡產品質量檢驗。如果第一次檢驗不合格,先不處罰,只進行培訓和整改,為商戶講解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第二次檢驗如果仍然不合格才進行處罰。同時這家眼鏡檢驗室還負責直接對生產企業進行產品抽檢和培訓,從源頭保證產品的質量。
由于之前沒有主管部門對眼鏡市場進行過質量監管,丹陽市質監局進入市場初期阻力很大,經過研究,丹陽市質監局決定實施從市場到企業再到品牌的三步走戰略。
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就是對市場內的經銷商實行質量監管,以確保假冒偽劣產品無法流入市場。面對商戶對質量監督工作的不理解,潘錦輝等人決定采用“先交朋友,以情感人”的方法來拉近與商戶的距離。在每次檢驗開始之前,潘錦輝都會將市場內的商戶召集在一起召開座談會,向他們宣講質量檢驗的意義和作用,以及主管部門監管市場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市場內商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些商戶甚至連檢驗報告和國家標準之間的區別都不清楚,潘錦輝和他的同事就逐條為商戶講解國家標準和眼鏡生產的技術指標。當時市場上主要還是玻璃鏡片,許多商戶并不是很清楚玻璃鏡片的生產技術指標都有些什么,只是籠統地以為“能磨亮了就行”。潘錦輝針對這個問題給商戶和生產企業耐心講解,所謂“磨亮了”實際上僅指的是鏡片的一個技術指標——光潔度,還有其他很多技術指標需要達到。
另外,還有些商戶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眼鏡產品和客戶需求,經常鬧出問題,有時候甚至將老花鏡當近視鏡賣給客戶,檢驗所的工作人員就耐心細致地為他們講解有關定焦度的相關知識,用諸如“近視鏡看東西縮小,老花鏡看東西放大”這樣淺顯直觀的語言來普及眼鏡產品的基本知識。
就這樣,通過與商戶交朋友,潘錦輝和他的同事們漸漸取得了商戶的信任,同時也向商戶們普及了許多眼鏡產品的基本知識,在這樣的交流中,商戶們的質量意識也逐步樹立起來。僅僅過了三年時間,也就是1998年,丹陽眼鏡市場的產品合格率已經上升到了75%以上。
面對取得的進展,丹陽市質監局的領導決定實施第二部戰略計劃。開始將質量監管由市場向生產企業延伸。由于當初生產企業的檢驗設備都比較簡陋,因此生產出來的鏡片產品同所標明的度數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誤差,因此潘錦輝要求生產企業必須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來把控產品質量。
當時檢測設備的購置費用還比較高,例如一臺焦度計的售價為47000元,而普通的眼鏡生產企業研磨一副鏡片只能掙到5毛錢加工費,因此許多廠家都對自費購置檢測設備非常抵觸。面對這種情況,潘錦輝表示可以在檢測儀器經銷商處為廠家擔保,先讓他們引進檢測設備,再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結算購置款。就這樣,半年時間,所有的生產企業都配備了自己的檢測設備,產品質量終于在源頭有了保證。
當經銷商和生產企業的質量都有了保障之后,丹陽市質監局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步戰略計劃,即幫助生產企業建立屬于他們自己的品牌。
最初,丹陽市知名的眼鏡企業很少,比較著名的僅有康明、華光等寥寥幾家,面對這種情況,丹陽市質監局和眼鏡檢驗部門積極鼓勵各眼鏡企業創立自己的品牌。
起初,很多生產企業不愿意自己創立品牌,怕萬一產品質量出現了問題消費者會追根溯源找到生產企業,但是丹陽市質監局卻認為就是應該借助創立企業自己的品牌來建立質量跟蹤體系,優質的產品可以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消費者有了問題也可以找到廠家。就這樣,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丹陽市擁有了諸如萬新、明月等數十家知名企業,而這些企業也充分享受到了自己所擁有的品牌價值。
全球眼鏡片60%丹陽制造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丹陽市質監局的努力下,丹陽眼鏡從谷底一步步地走了出來,丹陽眼鏡也逐漸創立了自己的品牌。
1996年,也就是在中央電視臺曝光丹陽眼鏡市場質量問題之后一年,在丹陽市質監局的努力下,丹陽眼鏡產品在國家質量監督抽檢中合格率即達到了71%,有了較大的提高。1998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全國各省技術監督局監督處處長、稽查隊隊長共180余人在丹陽召開了市場整治驗收現場會,會上肯定了丹陽眼鏡市場的整治成績,并在中央電視臺、中國質量報等重量級媒體上做了正面報道,丹陽眼鏡的聲譽逐漸得到了恢復。1999年,丹陽眼鏡市場被江蘇省技術監督局授予“購物放心專業市場”稱號,丹陽眼鏡行業迎來了第二個春天。到90年代末,丹陽眼鏡市場已經擁有了超過500家門市和攤位,擁有包括國內最大的萬新光學有限公司在內的300多家眼鏡生產企業,從業人員超過了10萬人。
進入新世紀后,丹陽在眼鏡生產方面的發展速度更是迅猛,其相應的質量監管體系也更加完善。2002年初,丹陽大多數中小眼鏡生產企業均開始重新修建標準廠房,擴大生產規模,采用先進的管理模式,進行ISO質量體系認證,開發高品質純鈦眼鏡架系列,引進日本、韓國生產的CR-39光學樹脂基片和加硬加膜流水線35條,并且涌現出了像明月、亞細亞、鴻晨、尊龍等一大批優秀的企業。目前,全國眼鏡鏡片的80%,全世界眼鏡鏡片60%都是在丹陽生產制造。
2006年7月,在原丹陽市質監局局長朱家騮的努力下,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丹陽成立,更是為丹陽眼鏡產品的質量監控體系添加了重要一環,目前,丹陽市質監局在陳龍局長和徐義吉副局長的領導下,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已經為丹陽市眼鏡生產企業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使得丹陽生產的眼鏡產品,鏡架合格率達到90%,鏡片合格率更是做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