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本刊記者 汪仲元
眼鏡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據統計在我國大約有4億人需要佩戴眼鏡,實際配鏡人口超過了兩億人,如此龐大的數字,使我國成為了世界眼鏡消費的主要國家之一,但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是,我國同時也是眼鏡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家,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了江蘇丹陽、浙江溫州、廣東東莞、福建廈門等幾個重要的生產基地,其中,位于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丹陽市在所有生產基地中更是首屈一指,僅丹陽每年生產的樹脂鏡片,就占到了全國樹脂鏡片年產量的80%,世界樹脂鏡片年產量的60%。
中國眼鏡產業的起點
從南京出發,沿滬寧高速一路向東行駛大約1個小時的車程,就來到了目前中國最大的眼鏡生產基地——丹陽市。初到這里,感覺跟普通的江南小城沒什么區別,寬闊的街道,稀稀拉拉的行人,這些都讓人無法把這里同全國最重要的眼鏡生產和集散基地聯系到一起,但其實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江南小城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眼鏡制造歷史。
丹陽生產眼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最初的生產地集中在大泊、司徒兩鎮,僅有6家鄉辦企業,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鄉鎮工業的興起,在上海、蘇州等地從事眼鏡業的丹陽籍技師紛紛回鄉辦廠,至70年代末,丹陽已經有了40多家眼鏡鏡架和玻璃鏡片生產企業,隨著這些企業的不斷發展,市場第一次認識到了丹陽眼鏡。
進入80年代后,丹陽眼鏡生產企業已發展到了90多家,眼鏡市場呈現一片上升趨勢,其中,鎮江市眼鏡總廠,丹陽市眼鏡二廠、三廠、四廠、五廠和六廠在國內外都已經有了較高的知名度,1985年,輕工業部在丹陽召開了第一屆中國眼鏡協會會員代表大會,“中國眼鏡協會”在丹陽宣告成立。1986年,隨著丹陽眼鏡市場興起,丹陽成為了中國眼鏡的集散中心,丹陽眼鏡開始名聲遠播。
進入90年代,丹陽眼鏡生產企業在國內率先生產出樹脂鏡片,領導了國內眼鏡產品的更新換代潮流,同時一批合資、獨資、私營企業也相繼崛起,眼鏡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這時候,許多韓國、臺灣、香港企業紛紛來丹陽投資辦廠,而丹陽眼鏡產品也通過參加展會的形式第一次走出了國門。
進入新世紀后,丹陽更是進一步確立了自己在國內樹脂鏡片生產領域的龍頭地位,同時也確定了中國眼鏡主要生產基地的地位,2005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丹陽“中國眼鏡生產基地”稱號,2006年,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丹陽成立,并獲得了眼鏡國際標準參與制定權,至此,丹陽在眼鏡產品質量檢測和國際標準制定方面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丹陽從事眼鏡行業及相關配套的工貿企業共有1153家,眼鏡生產企業600多家,主要集中在司徒鎮和開發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萬新光學眼鏡有限公司、亞細亞電子光學有限公司等。整個丹陽與眼鏡行業相關的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年產眼鏡架1億多副,占全國的1/4強,年產光學玻璃及樹脂鏡片2.5億副以上,合金架、純鈦架、玻璃鏡片、樹脂鏡片、隱形眼鏡的生產都已經形成系列化,近一半的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近2億美元。丹陽市眼鏡工業總產值達到4.5億元,作為丹陽市的主導產業之一,是丹陽一張名符其實的城市名片。
兼具特色和規模的眼鏡交易市場
到了丹陽,除了需要了解眼鏡生產基地之外,還有一個地方是必須要去的,那就是丹陽眼鏡市場——同眼鏡生產基地一樣,丹陽眼鏡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也經過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丹陽眼鏡市場誕生于1986年,同時也是全國最早的眼鏡交易市場。當時,隨著丹陽眼鏡生產企業隊伍的不斷壯大,眼鏡貿易方面也呈現出一片上升趨勢,最早在丹陽火車站附近擺攤賣眼鏡的小商販們轉而在火車站附近的旅館里做起了眼鏡批發生意,在這樣的形勢下,當時車站大隊和雙廟大隊的負責人通過調研發現全國各地來丹陽從事眼鏡生意的經銷人員較多,就籌建了小型眼鏡批發市場,隨著不斷地壯大發展,到80年代末形成了華陽、云陽兩大眼鏡批發市場。
在90年代,丹陽的眼鏡市場曾經走過一段彎路。由于無序的市場競爭,大量假冒偽劣眼鏡產品開始涌入丹陽眼鏡市場,1995年,在國家眼鏡質量監督抽查活動中,丹陽眼鏡市場的眼鏡抽查合格率竟然為零,同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也對這次檢測結果進行了曝光。1996年,國家把丹陽眼鏡市場列為全國十大重點整治的專業市場之一,丹陽眼鏡一時間跌入了谷底。
隨后,在丹陽市政府的領導下,以丹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為主的工作小組對丹陽眼鏡市場進行了長時間的整治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6年,丹陽眼鏡產品在國家質量監督抽檢中合格率即達到了71%,有了較大的提高。1999年,丹陽眼鏡市場被江蘇省技術監督局授予“購物放心專業市場”稱號,丹陽眼鏡市場的聲譽得到了恢復。
如今,丹陽眼鏡市場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國三大眼鏡專業市場之一。在這個市場內總共集中了500多家商戶,市場經營人員超過3000人,全年成交額在30億元以上。
中國質量萬里行的記者在今年4月的一個周末,走訪了位于丹陽火車站附近的丹陽眼鏡交易市場。由于是周末,每間店鋪里都擠滿了來選購眼鏡的顧客,他們其中的好多人都是從附近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專門趕來配眼鏡的。在丹陽眼鏡市場最著名的錢富林8號配鏡中心的門前,停滿了外地牌照的汽車,而店內更是可以用人滿為患來形容,每個來這里選購眼鏡的人幾乎都要一次買上幾副眼鏡,而錢富林8號最具特色的則是他的店鋪布局,樓下一層為選購賣場,樓上二層則是裝配中心——顧客在樓下挑選好自己中意的鏡片和款式,服務人員即把它們裝在一個小筐中,通過一條滑軌直接送到樓上的裝配人員手中,而裝配人員則把已經裝配完成的眼鏡再通過小筐和滑軌運送回來,從選鏡到取鏡整個過程不超過30分鐘。
從錢富林8號出來,穿過路邊鱗次櫛比的眼鏡驗配店一路前行,不一會就到了位于丹陽火車站旁的中國(丹陽)眼鏡城,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這座中國(丹陽)眼鏡城建成于2006年,共分四期,目前已經完成前兩期工程,營業面積已經達到10.6萬平方米。下一步的計劃是將路邊的散亂驗配店陸續遷入眼鏡城內,然后將原來的舊交易市場拆除,在舊址上繼續興建第三期和第四期工程,再配合即將通車的丹陽新火車站,最終將中國(丹陽)眼鏡城發展成世界一流的眼鏡交易市場。
丹陽眼鏡未來的發展機遇和目標
在丹陽,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所遇到的每一個丹陽人都能聊上幾句關于眼鏡的話題,不管是專業的生產檢測人員,還是眼鏡交易市場內的商販,甚至是路邊小飯館的老板,都能同外地客人講一講關于眼鏡、關于丹陽眼鏡的故事。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同你就眼鏡的技術標準、規格型號進入深入的探討,但是他們總是能找到一些同眼鏡相關的話題和你交流,他們會告訴你在眼鏡市場上哪家商店的信譽比較好,目前哪兩家企業的老總其實是親戚關系,甚至會就你目前所佩戴的眼鏡款式和質量發表一番自己的見解。
這就是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第一次走訪丹陽的印象,正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不斷地發展壯大,丹陽眼鏡最終成為了這座城市最響亮的一張名片。更令丹陽眼鏡人興奮的是,目前中國的眼鏡消費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全國約有4億人需要佩戴眼鏡,目前大陸市場一年約有200億元到250億元的零售額,其中鏡架大約有8000萬副的年銷售量,鏡片每年則約有1.5億片的消化量。在海外市場領域,中國眼鏡產品有60%用于出口,已經占據了世界低端市場80%的份額,85%的眼鏡生產企業在從事出口貿易。這樣的發展現狀,對丹陽眼鏡來說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不過不論是機遇還是挑戰,丹陽眼鏡給人的感覺是充滿了自信,今年,丹陽眼鏡產業的銷售目標為60億元,眼鏡市場目標貿易額為30億元,外貿出口總額目標為5億美元。在市場占有率方面,國內市場占有率預計達到35%,國際市場占有率預計將達到10%。
與此同時,丹陽眼鏡還有著自己更遠景的發展戰略和目標規劃,丹陽眼鏡計劃通過進一步實施對外開放、資源整合和品牌戰略,通過明確鏡片、鏡架、原輔材料、眼鏡制造設備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方向,在未來5年保持丹陽眼鏡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20%以上。到2015年,丹陽眼鏡產業將實現銷售額120億元,眼鏡市場貿易額60億元,外貿出口總額8億美元。在市場占有率方面,到2015年丹陽眼鏡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到45%,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