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秘家電“騙補”招數
由于監管漏洞和懲罰機制不健全,現在“一線家電品牌中沒有參與‘騙補’的企業有,但不多。二三線的家電品牌,幾乎‘全軍覆沒’”
從2007年開始,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讓利于民、擴大內需。針對家電行業,國家先后啟動了“家電下鄉”、“節能產品惠民”和“家電以舊換新”等三大工程,輔之以數量可觀的財政補貼。而近一段時間,多地曝出了多家知名家電生產商,以作假手段騙取中央財政對高效節能空調推廣使用的專項補貼的消息,引起媒體和公眾的擔憂:
“三大工程”被扭曲變形的情況,會不會讓國家的優惠政策被一些畸形的行業潛規則所稀釋?“‘騙補’作為行業潛規則,如果不對‘犯事’的企業殺一儆百,而僅僅在市場治理的層面上‘堵漏’,那么一定會使監管到頭來‘法不責眾’。”財政部財政科學所所長賈康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騙補”之象
浙江省被認為是“節能惠民”工程造假騙補的一個“重災區”。
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根據該省于2010年7月26日至8月10日完成的第一批大宗用戶專項調查結果,已核查到的76146臺中,“確認購買”的是14335臺,“確認未購買”的多達61811臺。尚有73855臺因“不配合”、“拒絕調查”、“聯系方式為經銷商”等原因未能核實。
這篇報道說,受省政府有關部門的委托,中審亞太會計事務所有限公司浙江(萬邦)分所進行了核查,經查實虛報總數最多的是廣東美的,上報總臺數76772臺中,有2186臺空調已確認購買,所占比例為2.85%。而另有32474臺均確認為虛報購買信息,所占比例達42.3%;無法核查到的共計42111臺,占上報比例達55%,其中絕大多數為有意不配合。其次,如寧波奧克斯、廣東志高、溫州月兔、廣州松下、青島海爾、海信集團、珠海格力、沈陽三洋均被涉及。報道一一公布了具體的核查數據。
《瞭望東方周刊》的報道還說:浙江省自2010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在溫州市進行的第二批小宗用戶專項檢查,已經核查到的為33290臺,占全部應查數的76.26%,其中“確認購買”為7077臺,占全部應查數的16.21%,“確認未購買”的26231臺,占全部應查數比例高達60.05%。未核查到的臺數10370臺,占全部應查數的23.74%。小宗客戶清單中,溫州月兔上報虛假信息最為突出,共計24022臺為虛報,占該企業全部上報總數的71.31%。
另有媒體報道,作為黑龍江省民間公益性組織,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數月前受黑龍江省發改委環資處委托,于2010年7月23日至8月10日期間,組成5個檢查小組,對全省108家用戶,共計18004臺(套)高效節能空調進行了專項檢查。《中國商報》11月9日為此刊登了記者采寫的題為《美的電器深陷節能空調“騙補門”》的報道。報道說,《中國商報》記者在“黑龍江省高效節能空調推廣情況專項檢查實施方案”中發現,“組織單位和實施機構”為“省財政廳、省發改委負責組織高效節能空調推廣情況的監督檢查工作,并委托省節能減排協會負責具體實施工作”。《中國商報》記者獲取的資料顯示,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在給黑龍江省發改委的報告中,將“提供虛假信息”列為檢查中發現的首要問題。
這篇報道提到,有自稱是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的用戶,在2010年2月27日購買了1145臺(套)“廣東美的”、規格型號為KFR-23GW/DY-GC(F1)的空調,安裝地址是哈爾濱市南崗區學府路109號(經查,此地址為哈藥集團)。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檢查組工作人員經檢查走訪哈藥集團制藥總廠辦公室主任蔡衛慶并會同該廠財務處處長、設備處處長共同確認,該廠沒有購買過“美的”廠家生產的1145臺空調。檢查組多次撥打其所提供的聯系電話,一次也沒有打通,證明電話號為虛假。
《中國商報》的這篇報道還說:除了“提供虛假信息”,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在檢查中發現“多報”現象也很多。例如“信息”提供的鶴崗某賓館“廣東美的”空調863臺。檢查組實地到該賓館檢查,這是一家規模較小的賓館,經理只承認賓館購買安裝了28臺“美的”空調,并說發票讓前任經理帶走而找不到了,對其余800余臺空調不知情。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在給黑龍江省發改委的報告中說,類似的以假代真、提供虛假信息的情況,各檢查組在全省12個市地檢查中均有發現。
采寫上述這篇報道的《中國商報》記者告知《瞭望》新聞周刊,他們的消息來源主要出自于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在給黑龍江省發改委的《關于對全省高效節能空調推廣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的情況報告》(下稱“《報告》”)。這位記者說,“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還于2010年9月17日將《報告》全文上傳‘黑龍江省節能減排網’。數日之后‘黑龍江省節能減排網’上的《報告》原帖不見了。”
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的有關人士,否認曾在上述網站發出過這一《報告》。該協會有關負責人及三位業務部長對《瞭望》新聞周刊談及該省是否存在空調企業“騙補”情況時,與上述《中國商報》報道反映的情況不同:“我們今年只查了3臺(套)空調,沒發現哪一家企業有問題。”
“看到過《報告》的原始網頁。”對此,《中國商報》記者強調:“(我們)掌握《報告》的原始截圖和鏡像資料。(對于已發表報道的)資料真實性經得起相關部門的司法鑒定。”
無論情況究竟是怎樣,家電產業研究者劉步塵認為,“節能產品惠民工程”與“家電下鄉”一樣,預先都沒有規定破壞規則會導致怎樣的處罰,結果很可能會導致造假騙補現象的叢生,主管部門又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核查。
騙補招數
“國家補貼是塊‘唐僧肉’,不少空調企業虛報銷售數據騙‘補貼’,其實行業內都心知肚明。”
“騙補,可以說是當前家電行業的潛規則。”某家電品牌在黑龍江省的區域代理商,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相當坦承。
業內人士告知,空調企業“騙補”手段一般兩種方式:虛標能耗和虛報銷量。在作假環節,企業慣常的手法是:經銷商將倉庫中節能空調里的安裝卡抽出來,填寫好虛假用戶信息,然后將此信息以掃描產品安裝卡上條形碼形式,快速反饋到生產企業,企業再將每臺空調的條形碼輸入“節能惠民”管理系統庫,最終即可獲得相關補貼。
“行業存在太多不規矩的地方。有些企業甚至把能耗標準4、5級的庫存貨都直接拿出來貼上1、2級標簽進行銷售。”直言“騙補”現象為行業“潛規則”的業內人士向《瞭望》新聞周刊說,企業的“騙補”行為其實并不隱蔽。
2010年8月初,《中國質量報》就披露,有天津消費者因為所購節能空調出現了過于耗電和噪音大的現象,到消協部門投訴廣東志高空調虛標能耗,將3級能效空調虛標為2級,把2級能效空調改標成1級。幾乎與此同時,《瞭望東方周刊》在廣東佛山調查時發現“一位老太太只購買2臺空調,等到空調廠家上報數據時,則被修改為52臺”的事例。
“空調業在‘節能惠民工程’中的‘騙補’行為不過是冰山一角,可以說,幾乎整個家電業在‘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中基本都在參與騙局。”12月7日,劉步塵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家電業“騙補”行為“瘋狂到不管手段不顧后果;嚴重到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后怕。”
他說,在“家電下鄉”中,企業“騙補”的手段可謂空前絕后,手法主要有四種。
“首先,舉例說,本來一款價格可能是2000塊錢的冰箱,一旦中標‘家電下鄉’產品目錄,其標價立馬成了2300元,即虛標價格。于是‘下鄉’之后即使扣除財政補貼,最終到了老百姓手里,還是比原來的價格貴。這樣,表面上看老百姓得到了‘家電下鄉’的實惠,事實上全部的錢都被廠家和經銷商聯手套走了。”
“其次是完全沒有取得‘家電下鄉’資格的企業產品冒充‘家電下鄉’的產品;或者企業產品庫里只有一兩款產品進入‘下鄉’目錄,就把其他滯銷的落后的產品也都捎帶貼上‘下鄉’的標簽,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蒙騙補貼。”
按照規定,“家電下鄉”產品進入財政補貼環節,一般需要產品銷售發票、銷售單據和購買者身份證復印件,三樣齊全才可去當地財政部門兌取中央財政補貼款。一臺產品銷售原則上對應一個銷售單據,看似再無“騙補”可能。而事實上,廠家給經銷商發貨時,“原本發貨100臺產品,廠家卻給了120臺的單據。這多出來的20張單據是什么意思?做什么用?”劉步塵說,很簡單,只要配上消費者身份證復印件和發票,就可以到當地財政部門領“財政補貼”。
“因此,在河南一些地方,一些經銷商直接帶著復印機到農村去,收老百姓的身份證復印,然后拿著這些身份證復印件,由廠家和經銷商一起開具假發票。于是,資料齊全,照樣可以領‘補貼’。”劉步塵說:“這是第三種手法。”
“最后一種情況最糟糕,就是企業根本都不用賣產品,照樣能套國家的錢。”
“有廠家的人很后怕地告訴我,最猖狂,有些經銷商都不干活了,就這么拉著復印機,滿農村轉悠,就為復印身份證。”他說。
由于在“家電以舊換新”過程中存有企業“騙補”情況,《瞭望》在采訪中發現,重慶、安徽、北京,乃至更多的地方,“以舊換新政策”一度催生了二手家電市場的“另類騙補熱”。一些消費者,以數十元上百元不等的價格到二手市場上“淘買”廢舊家電,然后再去以舊換新,享受“新家電價格的10%,即最高400元的補貼”。
以廢舊家電的“以舊換新”為例,一臺本應退出市場的廢舊空調,消費者買了之后拿來以舊換新,集中到經銷商手里,經銷商再將此廢舊空調倒手給二手家電商,二手家電商再賣到下一批消費者手里,這些消費者再去以舊換新,如此倒騰,可循環好多圈。
“一臺生命周期快要結束的破舊空調成為廠家的‘騙補’工具后,可能騙取國家多少錢,無人知曉;而國家希望淘汰舊產品的本意卻未達到。”劉步塵說。
蒙蔽了誰
對“三大工程”里的“弄虛作假”的“騙補”現象,為什么在一些地方的相關管理部門似乎有點視而不見呢?
“利益使然。”劉步塵直言。
“比如,‘家電下鄉’過程中,企業和經銷商聯手做局,以假銷售單據、假發票和復印來的身份證‘騙補’時,一些地方的財政部門也不是傻瓜,要求利益均沾,兩方做局演變成三方做局。”
“一些協會組織手里握有質量抽檢與貼標許可的權力,廠家每生產一臺產品,協會就按數收取一臺的費用,就好比‘按人頭費去收費’。企業產品賣得越多,協會收取的費用越多;而企業賣得越多,除了利潤之外,‘騙補’的空間也就越大;企業賣得越多,經銷商‘騙補’的空間也同樣越大。”
劉步塵說,“在一線家電品牌中沒有參與‘騙補’的企業有,但不多。二三線的家電品牌,據我所知幾乎全軍覆沒。”
“政府本是一片好心,要讓利于民、推動節能,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三大工程’被不健全的市場經濟運行中的秩序所紊亂,國家被蒙蔽,老百姓成了某些群體‘洗錢’的道具。”
不過,為預防家電業“騙補”行為的發生,從2010年6月開始至12月上旬,數個中央部委曾多次聯合發文,要求各地對企業“騙補”行為加強監管。
6月10日,商務部、財政部、工信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家電下鄉”補貼兌付工作,防止“騙補”情形發生。29日,商務部再次會同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家電以舊換新實施辦法(修訂稿)》,對家電“以舊換新”中各類企業騙取財政補貼的行為加強監督與懲罰。
10月1日,商務部通知再次要求各地商務部門應會同財政、環保部門加強監督檢查,保障國家財政補貼資金發揮實效,防止‘騙補’現象發生。強調:“對發現的‘騙補’行為要堅決查處,對發生的疑似‘騙補’要追蹤分析,采取相應防范措施;要規范中標企業行為,嚴格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證原件,保證消費者權益不受損害,杜絕消費者身份證信息被盜用。”
“不能單單指望職能部門來監管,而應該借重司法程序。”
對于如何治理當前家電行業“騙補”亂象,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姜鑫民教授分析認為,根據明文規定:重特大事故給國家造成經濟損失在1億元以上,就要啟動司法程序。而先前傳出某企業能“騙補8億多元”卻沒有被追責,顯示出我們在政策設計本身,就做了一些“半拉子工程”,即只有鼓勵措施而缺乏系統的市場監督和懲罰機制。
所以,“首先完善制度法規的設計缺陷,就要做專門研究和針對性‘補漏’工作,這樣企業經營才有法規可依,違法時候才可以依據法規做針對性‘追責’。”
“同時,還要鼓勵行業自律,特別是家電領域的國企,應作表率。對于誠信守規的企業,相關政府部門應有獎勵制度,正面鼓勵;而對于鉆營‘騙補’的企業,不但要在經濟層面上予以重罰,最好還要在行業資質上給予降級,更要向全行業、全社會通報,讓不守誠信的企業承擔‘作假騙補’的成本之痛。”
財政部財政科學所所長賈康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談到,我們需要檢視制度設計的根本出發點以及‘堵漏’監管的成本。“如果‘堵漏’的社會監管成本,遠遠大于惠民政策的實際意義,國家讓利也確實到不了老百姓手上,那么(這種)政策是否值得繼續執行,就需要在另一個層面上探討。”
“最重要的是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對行業的不法行為進行監管,在職能部門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鼓勵社會各階層參與遏制騙補行為的‘打假’行動。如此全方位防患于未然,才是治本之舉。”姜鑫民說。
劉步塵也指出,一定要重建監管,防止再次出現重大“騙補”行為。“市場監管部門應該主動聯系司法部門,對市場進行全面監控和排查,而一旦查清企業確有‘騙補’行為,就應該不折不扣地走法律程序。而對于消費者監督,一旦消費者懷疑所買產品被虛標,要求送檢,相關機構這個時候就不應該再用高額檢測費來抬高消費者的社會監督‘成本’,而是應該主動幫助消費者厘清是否受騙。如果企業確實造假,最好是以法律手段給予企業重罰的同時,也重獎“打假”的投訴者,這樣消費——投訴——檢測——懲罰——監督——促進合規經營,才能促進行業良好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