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姐近日給本版發來郵件說:“家里買的吹風機動不動就壞,還有老公的刮胡刀之類的小電器也有類似的問題。小電器價格不貴,也就是兩三百元,也沒留相關保修單據,一旦壞了就懶得去修,只好又買新的。既浪費,又不方便。如果類似小電器可以實行保用制就好了。”
小電器買著便宜維修難
記者采訪發現,很多消費者都認為小電器的維修非常不便。兩年前,為了給兒子聽英語,張先生花200多元買了個洋品牌錄音機。前不久出了故障,因為過了包修期,張先生就到附近的維修點去修理,但沒想到對方只修大家電。打了N個電話,總算找到了能修錄音機的特約維修點。工作人員卻表示維修費用需要100元,還得等7個工作日。
張先生想著,這個價錢,還要等這么長時間實在不劃算,于是直奔商場,花180元買了個新的了事。“我想好了,如果這臺再出問題,我就直接買個山寨機得了。”張先生表示。
據了解,針對小電器維修難,我國電子電器維修行業協會曾試圖在社區里開設綜合性小家電維修中心,但因為多數小家電本身價值不高,而維修的成本并不少,造成維修費居高不下,消費者覺得不劃算,維修中心最后只好關門大吉。
專家建議實行保用制
據家用電器研究院專家介紹,在人力成本高昂的德國,小家電產品實行的是“保用制”,產品保用期是兩年,兩年之內,企業要保證產品能夠正常安全使用,如果出現故障,企業負責為消費者免費更換新產品,兩年之后就可解除對產品的質量責任。所以,小家電大多是一次性產品,或是由專業服務機構提供保用期外的付費修理。
“ 國內國外的小家電維修都是問題,但企業不是公益機構,要考慮盈利問題,消費者維修時也要考慮企業的維修成本。因此,如果實行保用制,小電器的價格可能會有所提高,不過消費者可以在購買時把使用時限考慮進去,當必須要更換新產品時也不會感到強烈的心理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