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起實施的平板電視售后“三包”標準規定,整機包修一年,主要部件包修兩年。但由于該標準并非強制性執行的行業標準,因此尚不能完全規范目前相對混亂的平板電視售后市場。
時報記者采訪獲悉,“三包期太短,維修費用昂貴”是目前消費者針對平板電視投訴最多的兩大問題。
屬非強制性行業標準
下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平板電視售后服務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是我國平板電視首個售后行業“三包”標準。此前,我國平板電視售后標準一直缺失,這顯然不能滿足國內平板電視的發展需求,權威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平板電視銷量將達800萬臺。
“標準的出臺將為解決平板電視的消費糾紛提供相關依據。”廣州家用電器維修行業協會會長姚文楨昨天下午向時報記者表示,“但由于它是非強制性標準,我們的工作更多的是協調性質。”
三原因導致行業標準低
姚文楨告訴記者,消費者有關平板電視的投訴主要集中在“維修期太短”和“維修費用太高”(主要是零部件更換費用高)兩大問題上。
而時報記者昨日走訪廣州家電賣場時,也了解到很多消費者對“平板電視三包期限比CRT短(整機1年,主要部件3年)”不理解。家住海珠區的符小姐,花9999元購買一臺40英寸的液晶電視,使用剛滿一年,在顯示屏無法修理的情況下,要求重新換一臺,卻被要求向廠家支付1800元的折舊費。
對此,姚文楨表示,平板電視三包標準制定得低,有其客觀原因:一是平板電視中主要部件,比如面板的成本占整機成本八成以上,而很多廠家又不生產面板,導致零部件價格偏高;二是平板電視價格下跌太快,“三包”期限越長,風險越大;其三,平板電視長期打價格戰,銷售環節利潤低,不排除有些廠家利用售后環節提升利潤。
國家標準出臺尚需時日
“平板電視售后服務標準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國家標準的出臺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姚文楨表示,國家標準的出臺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問題。現在出臺的行業標準,也有待觀察廠家、市場和消費者接受的程度,來加以完善。
據了解,針對平板電視維修價格容易出現糾紛的問題,有關行業協會已制定了相應的收費指導價格,但最終還是要看廠家、商家和消費者協商的結果。對此,業內專家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平板電視時,應傾向于購買品牌電視,并要詳細了解“三包”細節,尤其是主要部件的包修期限。
時報記者采訪TCL、海信、創維、康佳等國產平板巨頭獲悉,其售后服務標準均要高于《意見》,企業標準為“整機保修1年,顯示屏保修3年”。而蘇寧、國美等家電大賣場也紛紛提高了平板電視“售后標準”,國美對主要部件的服務期限甚至提高到5年。 (劉莉)
平板電視 “三包”規定
等離子
包修一年,包括顯示屏在內的主要部件(邏輯組件、屏背光組件等)包修兩年。
液晶
整機包修一年,顯示屏等主要部件包修兩年。購買7天之內出現質量問題的,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