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網(chinabyte)9月6日綜合 盡管3D電視自誕生以來倍受詬病,但是一個不容爭議的事實是,3D電視的確離我們越來越近!
今年年初,隨著CES展上的炫麗亮相及借3D影片《阿凡達》熱映的東風,3D電視迅速襲卷而來,以三星、LG、索尼、松下為首的外資巨頭加大力度對3D的推廣,隨著近日夏普宣布推出新款3D電視后,外資品牌全線進入3D電視的陣營。而國內彩電企業TCL、海信、長虹等也相繼推出了自主品牌的3D電視。
而隨著相關部門對3D標準的制訂、3D電視價格的不斷跳水,3D電視或將邁入發展的快車道。據美國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3D電視銷售量將達340萬,預計至2014年該數字將達4290萬。報告還指出,3D電視產品市場滲透率將從2010年的5%上漲至2014年的37%。
3D電視漸行漸近!
上下游全線介入3D
未來龐大的3D市場受了眾多企業的青睞,4月份,三星率先推出3D電視,以及配套的3D藍光播放器、快門式3D眼鏡等,并通過豐富的產品線提供系統的3D整體決策方案幫助其贏得先機。同為韓系的LG更是在揚言明年將占3D市場份額的25%。
日系彩電企業代表索尼雖然其步調稍慢,但其完善的3D電視產業鏈布局,讓索尼在3D內容制作上占據主動,憑借其旗下的哥倫比亞公司、米高梅公司,隨后與探索傳播和IMX公司合資建立首個專門的3D電視網,在3D技術領域,索尼已成為了具備拍攝、節目制作、內容提供到終端播放等完整流程設備和技術的企業。
素有“液晶之父”著稱的夏普雖然在3D電視上沒能搶先于三星、索尼、LG等合資品牌,但是還是搭上了3D電視的末班車。在今年8月中旬,夏普正式宣布在中國市場推出搭載多項創新技術的AQUOS Quattron 3D液晶電視,并于9月上旬正式登陸國內賣場。
面對韓日企業咄咄逼人的態勢,國內彩電企業也不甘示弱,擁有3D技術專利最多TCL宣稱將同步上市“偏光式”、“快門式”兩類3D互聯網電視產品。另一家國產彩電巨頭長虹推出的自主屏歐寶麗3D電視也已經出現在賣場的展示區里。
不僅是整機廠商對3D興趣盎然,上游面板商也不愿放棄如日中天的3D電視市場。除了擁有整機業務的液晶面板商LG、三星外,近日,臺灣液晶面板商友達也宣布推出3D液晶面板,并于年底量產。友達全球業務執行總裁彭雙浪表示,目標明年將占國內3D電視的50%市場份額。
3D標準、片源問題有望緩解
3D電視自誕生以來,片源不足、沒有統一的標準等一直倍受消費者詬病。而隨著近日工信部對3D標準的制訂及廣電總局開通3D頻道,制約著3D電視發展的這兩大瓶頸有望得到解決。
“有些標準已經立項,有些還處在專家研討階段。”工信部有關負責人透露。
在上個月27日召開的“3D電視技術及產業發展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就3D電視系統涉及的關鍵技術、國內外產業發展現狀、立體電視標準體系框架及制訂計劃、知識產權策略等議題展開交流,還就聯合開發3D共性技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快推進3D電視急需標準制訂等內容達成共識。工信部人士告訴記者,工信部已著手組織3D電視的標準制訂,同時將與廣電總局加強溝通,在3D電視的生產、顯示、傳輸方面做好銜接工作。
為了解決3D電視片源不足的質疑,三星等在3D電視上加載了2D內容轉3D功能。除此之外,今年廣電系統也在不遺余力地力推3D電視頻道建立。廣電總局領導杜百川早在今年4月份的索尼3D電視發布會上就表示,國內首個3D頻道即將開通。目前,天津已經在內容和技術上開始籌備3D頻道,屆時頻道內容除了3D電影、電視劇等節目外,還將有3D演播室內的新聞播報以及各種現場直播。除了天津之外,國內已有7-8家電視臺正在關注3D技術的發展情況,已經或將在立體電視節目或者立體電視頻道方面做一些積極嘗試。
價格“親民” 下半年迎來普及
與年初剛剛入市相比,3D電視的價格逐漸由“高高在上”轉入“平民化”。
“目前3D電視的價位已有所松動,個別品牌直降4000元以上。”北京一家賣場的促銷員表示。而記者在賣場看到,自本周起三星55英寸3D電視原價25999元、現價只需21999元。索尼55英寸3D電視售價僅18000元左右。價格與幾年前LCD剛剛興起的價格所差無幾。
隨著“十一”黃金周的來臨,市場人士分析,3D電視的價格將迎來新一輪的降價狂潮。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透露,調查顯示,只有24%的消費者能接受售價在1.5萬元以上的3D電視。他預計“十一”黃金周期間,3D電視還將普遍降價3000元到5000元。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3D電視價格的松動,下半年將迎來3D電視快速普及及發展期,3D電視1-2年內將迅速實現普及。
“3D電視市場將呈現爆炸性增長,3D電視僅用了19周的時間,市場規模已占到平板電視銷售量的0.5%,遠遠低于網絡電視的47周、LED電視的88周、LCD電視的172周,”中怡康副董事長李基祥先生結合調查數據預測,3D電視有望在2011財年達到398萬臺的銷售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