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繳多少稅?102萬。從25到60歲,若年薪15萬,共繳個稅52萬左右;若買150萬的100平米房子,至少繳2萬多契稅和零星雜稅。房價中含開發商交政府稅費至少15萬。若買20萬國產車含稅至少七八萬。買奶粉護膚品上餐館其他消費若月均花費3000,則繳稅600元以上,60歲時共繳稅25萬以上。

關心你的100萬
這一輩子要交100萬的稅?
沒錯。這不是富豪們的故事,而是你,我,這樣普通的工薪階層身上正在發生著的現實。
這個讓你我心驚肉跳的數字,遠遠大于我們每個月工資單上的繳稅額,因為大量的稅都被中國現行稅制所遮蔽。
在以流轉稅也就是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中,70%以上的稅收額來自流通環節中企業所交的增值稅營業稅等。但實際上,許多企業往往將稅錢加在商品中,一環環悄悄轉嫁給消費者我們吃每一頓飯、看每一場電影,甚至是睡覺時都在交稅,因為臉上用了護膚品而空調或暖氣正在運轉。
稅收近9萬億,同比增幅22.6%,這就是2011年中國人納稅的現實。自2004年起,中國一直在提“結構性減稅”,但財政收入非但沒有減少,甚至連減緩增長也沒有,每年增長速度都比GDP快十多個百分點。這還不包括在稅之外,更為龐大的而且根本找不到統計數字的“費”。
在最近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稅改成為最熱門的焦點話題之一。截至3月4日下午,在總共42份財貿金融類提案中,有關稅的提案就占了13條之多。
但不幸的是,稅收迷宮導致了一系列財政幻覺。老百姓(尤其是公務員)以為靠政府“養活”,而政府以為靠納稅大戶國有企業支撐。這個迷宮也造成了全社會“稅感”的模糊,人們普遍感覺“稅痛”,卻不知究竟痛在何處,又如何緩釋。
今天,南方周末將探照燈投向,稅。因為在一個現代國家,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最根本的體現,便是稅收。
恰恰是每一個納稅人,養活著政府、機構與每個公務員,而掏錢的人,當然應該理直氣壯地關心我的錢去哪了,當然應該公開辯論以什么方式交多少錢更合適,當然應該勇敢抗議那些不合理的稅和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