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維克拉姆·尼赫魯4月7日上午在世界銀行 《東亞經濟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發布會上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能夸大匯率政策對于調控經濟的作用,匯率應與其他調控工具一同發揮作用。對于中國應何時退出經濟刺激計劃,尼赫魯認為中國政府應“等等看,注意世界上其他國家退出的具體做法和時間”。
在當天舉行的發布會上,維克拉姆·尼赫魯與本期報告的主要執筆人、經濟學家伊亞羅·伊茲沃斯基一起,通過視屏連線的方式回答了東亞各國記者的提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的問題始終是發布會上討論的熱點。
尼赫魯表示,中國匯率政策的制定應該結合國內經濟的大環境。具體來說,中國目前需要解決管理通脹預期和調結構兩個重要的問題。根據世行的監測,一些通脹跡象已在中國出現,這明顯體現在資產價格方面,國內36個大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存在泡沫。同時,由于出口需求短期內無法恢復,調結構的迫切性也在不斷加強。
“匯率政策作為一種調控工具,可以與包括信貸、利率、資源價格等一起達到調控經濟的目的。”尼赫魯說。
上述報告認為,在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促進下,東亞已走出金融危機并實現復蘇。報告同時建議,東亞各國應重啟改革以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
但尼赫魯在回答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于“中國應何時退出經濟刺激計劃”的問題時表示,中國政府一直在觀察其他國家的經濟形勢,目前考慮退出還為時尚早。尼赫魯告訴記者,現在美國已經開始復蘇,而日本經濟也出現了鼓舞性的跡象,但是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前景還比較黯淡。因此,尼赫魯建議中國政府等等看,注意世界上其他國家退出的具體做法和時間。
對于判斷經濟復蘇的標準,尼赫魯表示應關注私營部門投資是否增加,在私營部門投資沒有出現增加之前,還不能下經濟復蘇已經鞏固的結論。世界銀行對東亞國家產出能夠回到危機前的水平是非常樂觀的,但是在此之前,各國還應該保持經濟刺激措施。
尼赫魯認為,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一個有趣的特征,就是經濟不斷地在過熱、降溫、過熱、降溫中輪回。危機中的擴張性政策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過熱、投機活動出現,但是,中國政府過去調控宏觀經濟非常成功。因此,他相信此番中國政府依然會有良好的表現。
“中國用一些行政性的手段來制止經濟過熱,現在信貸的增長已經開始下降,以后中國還可以考慮將行政手段與利率、匯率等調控手段相結合。”尼赫魯說。
該報告將東亞地區2010年實際GDP的增長率調高至8.7%,同時建議各國根據本國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改革路徑。世行建議中國注重“再平衡”的問題,包括調整經濟增長結構,使服務業和私人消費能夠發揮更大作用,擺脫倚重投資和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進一步提倡環境上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