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個檢查小組
多起案件發生,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重視。
2009年上半年,監管層成立17個檢查小組,派出500余人,對上海市27家中資銀行案件風險排查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對48個銀行基層網點進行抽查。在大規模排查中,發現各大銀行在賬戶設立、賬戶使用、印鑒卡管理、大額資金匯劃、大額銀行承兌匯票劃付和貼現等操作層面存在問題。
在這些案件當中,銀行內部工作人員與社會人員勾結是風險產生的直接原因。
銀行內部人員的參與降低了柜面開戶人員的警惕性。在上述兩起案件中倘若沒有銀行員共的參與,犯罪嫌疑人也無法如此輕易上演“貍貓換太子”的把戲。
一位銀行人士表示“就本案例而言,柜員缺乏職業的懷疑態度”。在本案件中,柜員對同事就缺乏職業的懷疑態度,而忽略了銀行固有的操作流程,將企業的開戶資料退還給了客戶經理保管,而非直接交與開戶企業。”
案件的發生還暴露出員工反洗錢意識不強。案發后,銀行未履行反洗錢法規定進行報告,說明銀行內控機制不健全。
事實上,關于銀行的金融防范案件,監管層曾多次下達各項通知與規定,但多起案件的發生還是暴露了銀行松懈怠慢的問題。
據悉,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的領導在召開銀行案件風險提示會議中曾多次強調銀行要強化合規意識、風險控制,一再重申“規定都有,重要執行”,然而各大銀行“重發展,輕內控,重業務,輕管理”的執行策略使得案件一發再發。
記者在排查結果名單中看到,在逆程序開戶、印鑒卡管理不規范、票據業務和大額資金劃付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上,大部分銀行赫赫在列,被監管層要求立即整改。
有關人士表示,排查過程也反映了各銀行排查的深度、廣度存在不均衡性。案發銀行和非案發銀行的重視程度不一,案件防控工作仍然存在“上熱下冷,頭重腳輕”現象。
“問題出現下面,原因出在上面”,有關人士表示這是這一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分析,“高管層沒有制訂一級抓一級的責任目標,對違規問題問責不力,案件防控工作有待進一步向基層推進”。
正是因為銀行在風控中出現的漏洞才使得犯罪分子有機可乘,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對風險預測缺乏有效措施,使得在其他銀行業務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比如:信用卡詐騙案數量上升,犯罪分子盜取網銀客戶信息等,據統計,09年上海市公安局共接報信用卡詐騙案件近3000起,同比上升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