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打算開一個兒童國學私塾,讓孩子從小親近經典和傳統文化。想請浙大的老師來教,第一課,就是誦讀《弟子規》。”杭州純真年代書吧的女主人朱錦繡最近有些忙碌,她悉心擬好了一個“國學親子班”方案。 “因為我們書吧開在風景絕佳的寶石山上,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來做戶外活動,然后到我們這里歇腳、看書。有的就跟我提,能不能讓孩子到書吧學一點國學,把那些傳統經典像錄音機一樣錄進去,以后長大才能擁有德行大智慧。”朱錦繡也感受到,中國風和國學漸成一種流行。 這股風吹進學前兒童教育里,又會呈現什么樣的景象呢?日前,記者調查發現,杭城兒童國學教育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大致有以下幾種模式:主打國學概念的幼兒園、專業的培訓機構以及各種形式的私塾等。 然而,誦國韻,習禮儀,甚至穿漢服、拜孔子,讓孩子從小擁有一門國學童子功,似乎,只是看起來很美。
開課前都要先行禮 胡元勇/攝
上課中的孩子 胡元勇/攝
幼兒園——建德乾潭鎮蒙學館
一年多繳千元保育費
家長源源不斷地送孩子來
早在1992年,距離杭州115公里的建德,一個叫乾潭的小鎮上,開了一家國學幼兒園,叫蒙學館。
園長鄭建美當過多年的中學語文老師,她深覺,“語文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小鎮上,這家名字古怪的國學幼兒園,引起了家長的側目。讓鄭建美有些好笑的是,有些家長跑來問她,蒙學館是給孩子進行國外的蒙氏教育嗎?
鄭建美說,現在的家長只知國外的蒙氏,不知中國的蒙學。
“蒙包含著兩重意思。蒙,首先是孩子的幼稚、暗昧,此外,還有啟蒙、訓蒙的含義。蒙學,就是在幼兒園時代,就將人文教育滲透其中。”
鄭建美的哥哥鄭洪根是建德中學校長,也是一位資深的語文老師。他很贊同這樣的教育方式,還特地編了一套《蒙學歌》,四字一句,如“上下左右、東南西北”,將常識收納其中。小朋友念起來朗朗上口。這也是蒙學館的館歌。
一般幼兒園里的規定課程,蒙學館都有,只不過,每天都會撥出幾十分鐘時間,讓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指讀《三字經》。
2009年,蒙學館引進了《弟子規》課程。鄭建美認為,這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教育很有用。“我們還編排了《弟子規》操,每天早操,孩子們就一邊朗誦‘弟子規,圣人訓’,一邊跳舞。”
在平時,幼兒園老師將《弟子規》融入到生活中。孩子們出去玩了,老師會說“出必告,反必面”,提醒孩子們出去歸來都要和家長打招呼。午睡前,老師會說“置冠服,有定位”,讓孩子們把衣服都整理好。“小孩子很喜歡這樣的方式。中午吃飯的時候,孩子們對著飯菜會提醒自己,‘對飲食,勿揀擇’。”
只不過,蒙學館里的《弟子規》,是刪減版。幾乎剪掉了一半的內容。鄭建美說,里面有精華,也有糟粕。“像‘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這種都是古代守孝3年的規矩,我們就舍棄了。”除此之外,穿漢服、拜孔子,這些國學館中常見的儀式,在這里也全然不見。鄭建美看來,“孩子們都是現代人,出去還要適應社會的,不能把他們變成古人。”
乾潭鎮的幼兒園里,蒙學館收費是最貴的。一般幼兒園每個月保育費200元左右,蒙學館是300元。但家長們依舊源源不斷地把孩子送來。蒙學館從當初的120多個學生,到如今400多個孩子,已是當地最大的一家幼兒園。
因為從蒙學館畢業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能背《弟子規》和《三字經》,識字量也特別大,小學老師很喜歡蒙學館出來的孩子,“特別懂禮貌,行為習慣也特別好。”
鄭建美告訴記者,有個小朋友和父母一起逛街,媽媽看中了衣服,價錢挺貴的,正在猶豫下不下手,小朋友提醒媽媽,“衣貴潔,不貴華”,讓媽媽感動之余,也讓爸爸感激保住了錢包。
不過,也有尷尬的情形發生,孩子們用《弟子規》提醒時,很多爸媽根本不知道孩子在說什么,驚覺沒有共同語言。為此,蒙學館還舉辦培訓班,對家長也進行國學教育。
鄭建美現在郁悶的是,很多家長比較功利,常和老師說,學這些沒用,多教些唱歌跳舞吧,出去還能露一手,要是拿個什么大獎,參加考試還能加分。“我們現在給孩子們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都不要求孩子們全部理解。只挑些讓老師編成故事和兒歌,吸引孩子們的興趣。等他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懂得更多。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培訓機構——童學館
200元上3小時的課
家長擔心孩子學了忍讓會吃虧
目前,杭城唯一一家致力“兒童國學潛能開發”的培訓機構,就是去年10月成立的童學館,它是北京金色搖籃潛能教育集團旗下品牌。
一進門,你就能感受到習習儒風——孔子畫像、“啟蒙養正”的牌匾,擺滿《經典讀物的書架;從前臺小姐開始,所有的工作人員和老師都身穿漢服、輕盈的布鞋。
記者來的時候,有3個班在上課,父母一律等在教室外面。一群平均年齡不到5歲的孩子,肩搭著肩,排成歪歪扭扭的隊伍,歡快進出教室。偶爾有調皮的小男孩,嬉鬧著跑出隊型,老師會及時糾正。“上下課時間,孩子們都要排成一隊,包括上洗手間,見人還要問好,這是應有的規范和禮儀。”一個女老師的說法是,給孩子們“立行”,得滲透到日常的細節中。
記者隨機聽了一堂“文曲星”班的課。一個班10個小朋友,在這節30分鐘的課中,孩子們要學習《弟子規》。上課一開始,是一項雷打不動的儀式——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對著孔子畫像膜拜。
然后老師才在液晶電視上點開卡通圖片,用一個虛擬的小主人公,告訴孩子們,冬天要幫爸爸媽媽暖被窩,夏天要給爸爸媽媽扇扇子,也就是其中“冬則溫,夏則凊”一句的含義。然后,老師會和孩子們一起玩角色扮演。記者問了一個叫多多的小男孩,喜不喜歡讀這些書呢?多多懵懵懂懂地看著老師,小聲地說,喜歡。然后就大段大段背誦起《弟子規》來。
童學館的負責人米老師告訴記者,這里的老師必須有幼師資質和經驗,采用的教材是自主研發的,主要有傳統禮節、國韻誦讀、水墨動畫、國藝鑒賞、書法練習等課程。目前在上課的孩子有80多個。
至于學費,拿文曲星班來說,一年48個學時,也就是每周末上3個小時課,一共9600元,折算下來,每次課要200元。采訪的時候,有三三兩兩的家長跑來咨詢。
60歲的耿惠萍,開車一個小時從臨平送孫子過來上課。她一邊折紙花,一邊等孫子下課。“我覺得孩子上這課好,現在他看到左鄰右舍,都會鞠躬,問好,很有禮貌。”
“可是講禮貌謙讓有什么用?我們孩子能背幾十首唐詩,但在幼兒園里,老搶不到東西。現在這個社會就得靠搶,不強悍一點,啥都搶不到,老是吃虧。”在銀行工作的吳潔顯得很擔憂。
“我們孩子也是。我也教他要分享,要講秩序,可是結果就是,每次分玩具,輪到她就啥都沒有了。感覺這樣忍讓下去,她會很怯弱。還有,別人打她,該還手嗎?”一個年輕的媽媽有些激動,“我真的很困惑。”
童學館的張老師聽了馬上發表觀點:“現在真正做大事業的人,胸懷都很寬廣,德商也很高。給孩子埋下一顆國學的種子,這是為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