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的核心是讓適齡兒童免費接受教育,但這個規定仍沒有根本改變這個問題。”談及北京日前啟用的新版《北京市中小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北京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協會會長易本耀對記者說。
北京新版學籍管理辦法擴大了北京市招收借讀生的范圍,持有七類證明的非京籍學生將與具有本市戶籍學生享受同等待遇。
這意味著,流動人口子女在京接受教育的權利將進一步得到保障。但此辦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問題,在不少人看來還存在疑問。
擇校費仍是攔路虎
根據新版規定,無北京常住戶口的適齡兒童、少年,因父母在北京市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北京市接受義務教育的,均可申請在北京市中小學校借讀。
“這個新管理辦法的出臺改變了原來‘五證’俱全的要求,大大簡化了申請入學的程序。”民間公益機構“打工之友”的負責人張志強對記者說。
在簡化入學程序的同時,非京籍學生的學籍也將納入到北京市電子學籍管理系統當中。
陽光志愿者俱樂部副主席徐萌說:“學籍管理新規定確實在擇校方面更加便利,但實際上,公辦學校在是否接受學生方面仍有很大的獨立決定權。”
“其實,北京市早已有了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的各項措施,包括就近入學、免收擇校費等等。”徐萌說,“但實踐中仍然有問題存在。”
在諸多問題中,收取以“捐助”為名的擇校費恐怕是最惹人關注的一個。易本耀告訴記者,這個以“捐助”為名目的擇校費盡管從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但卻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教育資源補償金。“這個名稱的意思就是說,外地人到北京這里來上學是占用了當地的教育資源,就需要繳納一定的補償金。”易本耀說。
新源學校校長徐樹國說:“收入高額的擇校費,把無法承擔這一負擔的外來打工子弟擋在校門之外。”
曾有觀點提出,北京市公辦學校的容納有限,無法容納全部外來打工子弟入學。據記者了解,北京市目前處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流動兒童已超過40萬。
但易本耀并不同意這個觀點:“根據北京市教委的統計,北京市有近30萬個閑置學位,這基本可以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問題。”易本耀說,“但關鍵問題是,這些學校大多在城市遠郊地區。如果要去這些學校上學的話,有些孩子可能每天早上就要坐大致三四個小時的車。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但那些在遠郊的公辦學校并不只在位置分布上存在問題。
“那些遠郊學校生源少,設備落后、師資較差,屬于‘基礎薄弱學校’,政府已很少再給這些學校新的投資。”易本耀告訴記者,“其實已與一些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差不多了。”
出得起但沒有出的補貼
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盡管是專門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辦的學校,但仍然無法做到免費。
“要是不收費,這些民辦學校沒法生存啊。”易本耀說,“現在政府會給經審批的民辦學校每名學生每年補貼160元的書本費,但僅靠這個學校沒法維持運轉。而未經審批的學校還拿不到這些錢。”
據了解,北京市目前有60多所經審批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而在此之外尚有一百多所打工子弟學校未經審批。
每個打工子弟學校會根據學校每年的花費需要,收取數百元到千元不等的費用。
“但在上海,目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已經基本可以享受免費義務教育。”易本耀說。
易本耀介紹說,上海現在有13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獲得政府審批,而且上海市各級政府每年會給在這些學校就讀的每個學生補貼兩千元左右。這樣打工子弟可以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學校也可以改善設施,提高辦學質量。
記者了解,上海市有42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97.3%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已享受免費義務教育。
“如果按照2000元的標準來補貼北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話,則需要政府每年投入近8個億。”易本耀說,“以北京市的發達程度,這筆錢不會出不起的。”
根據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10年部門預算,用于教育支出的費用近125.4億元。8億是這個數字的6%左右。
“在我們國家,城市中小學生已經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1.5億農村中小學生也已經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但就是進城務工的打工子弟沒有全部實現。”易本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