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話,在4月開幕的上海車展上,曾以保守著稱的本田汽車將發布針對中國市場的一系列計劃,力爭在本土化上向成熟的德系、美系車企靠攏。
據消息人士透露,這一系列計劃將包括啟動本地化產品戰略、今后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產品、在中國采購零部件生產并推廣到全球等。值得一提的是,本田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的產品,并非指此前其在中國兩個合資企業早已公布的自主車型,而是指屬于本田品牌的中國本土化車型。
日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本田中國區總經理倉石誠司時,上述消息得到了對方默認。
本土化策略“三步走”
上述消息人士稱,本田在中國的本土化策略將分三步走,首先是組建中國研發本部,在北京和廣州兩地配置研發人員。今年1月,在位于北京的本田中國總部,一個初期由六七個人組成的技術團隊就開始運行,他們的任務是為本田新車型開發做前期準備。倉石誠司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透露,這些人的辦公室就在其旁邊,為的是可適時敦促他們的工作進展。
成立這個團隊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本田理應有專為中國開發的產品。本田每個新車型的研發,都有其針對的主導市場。但目前本田在中國的熱銷車型中,雅閣是為美國市場開發的、飛度是為日本市場開發的、思迪則是針對泰國等東南亞市場的。
而且一個不好的信號是,此前在中國推一款便熱銷一款的本田,近兩年在中國推出的車型卻難言成功,如東風本田思鉑睿和廣汽本田歌詩圖,都未取得預想效果。其中一個被廣泛提及的原因就是,缺乏更深入的本土化設計。
因此,本田中國本土化策略的第二步就是,盡快拿出為中國開發的原型概念車,倉石誠司希望拿出這款車的時間點是2012年的北京車展上。為推進這一戰略,本田計劃通過在本土化采購上利用中國資源來降低成本,并把日本一些研發資源向中國傾斜。
對于這款概念車的樣子,倉石誠司稱:“也許是傳統三廂車,也許是全新類別,但一定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研究的,(年銷量)最少不低于5萬輛,最好能達10萬輛以上。”
在第三步中,本田的部署重點是新能源汽車。目前豐田混合動力車在中國已銷售一段時間,有向好的趨勢。倉石誠司決定,明年開始以進口形式引進混合動力車,并開始為國產作準備。
保守中“激進”
本田此番推進本土化策略,與自身產品線過短及在中國吃過“苦頭”有關。
雖然本田在中國有兩個合資企業,但合資已12年的廣汽本田算上前不久上市的歌詩圖,目前僅有5款車銷售,另一合資企業東風本田,算上混合動力車也才僅有4款車銷售。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本田在中國的兩個合資企業之所以成為合資自主品牌的先行者,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產品線過短。
此外,本田在中國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過于保守,始終堅持“銷量大于產量”原則的本田,過去幾年在中國總是產能吃緊,供不應求,也因此錯失了更多市場份額。統計顯示,2010年本田在中國銷量達65萬輛,超過了兩家合資企業——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總計60萬輛的產能規模。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2010年廣汽本田被擠出中國汽車市場的前十名,在華市場份額下滑到十年來最低的3.6%,且增幅連續五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根本原因就是產能不足。
在本田發布的未來產能規劃中,2013年廣汽本田是48萬輛,東風本田36萬輛,還有本田出口公司的5萬輛,總計可達89萬輛。但那時的大眾與通用在中國的產能規劃早已是200萬輛以上,差別可想而知。
或許正是這些原因,使本田有了上述新的“激進的”本土化策略,倉石誠司也坦承:“雖然總部對中國的業績還是滿意的,但如從競爭對手及中國車市的整體成長速度來看,本田做得不夠好。”
眼下來看,本田“跟上中國市場增長速度”的想法雖然保守,但在經歷了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回歸理性的大背景下,如要順利實現也面臨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