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周錦湖輪胎再成為焦點,其中國董事長李漢燮表示,不管是召回的還是因檢測而更換的輪胎,品質都沒有任何瑕疵。錦湖輪胎召回“滿月”,但其完成率僅為10%,如果想挽回信任,那錦湖最需要做的就是在檢測和召回環節給予車主最大的便利。而不是向媒體表示自己沒錯。參差不齊的產品質量,消費者卻投訴無門,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
錦湖翻供 韓泰陷入質量門
自央視曝光錦湖輪胎“使用返回膠”后,面對消費者以及媒體的輿論壓力,錦湖輪胎(中國)董事長李漢燮走出臺前公開道歉并宣布召回,但在此事發生一個月后李漢燮的“產品質量沒有問題”言論一起,讓本已冷卻的“問題輪胎”事件再次升溫。
李漢燮首次直面媒體時表示,不管是召回的輪胎還是因檢測而更換的輪胎,產品質量上并沒有任何瑕疵。對于該說法,李漢燮表示輪胎是否出現問題,關鍵看企業是否按照標準使用返回膠。而現在輪胎行業里返回膠的添加比例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各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配方,這就使得問題發生后很難對輪胎進行質量的鑒定。
錦湖風波還未平息,韓泰輪胎又爆質量問題。據該公司廣東經銷商爆料,在已售出的20余條輪胎中,8條出現爆胎,發生爆胎的主因是輪胎壁厚薄不一,很可能是生產廠家“偷工減料”所致。
看不懂錦湖輪胎為何“翻供”
被曝光后的第二天(3月16日),錦湖輪胎天津工廠的品質保證部部長尹宗大承認超量使用返煉膠用于輪胎制造的現象在工廠確有發生,但頻率不高。此后,錦湖輪胎發表聲明稱,針對幾個不同時段生產的錦湖輪胎進行召回。
既然進行召回了,本以為這件事情就算告一段落了,但李漢燮的表態卻讓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了錦湖輪胎。李漢燮表示,一個輪胎出廠前必須經過安全質檢測試,包括抗壓能力、耐久性能、高速旋轉等方面的檢測,而這次錦湖輪胎進入召回批次的產品通過了質檢總局的檢測,“為了重新恢復消費者的信心,錦湖輪胎在沒有質量問題的情況下自發組織了一場召回”。
如果想挽回消費者的信任,那錦湖最需要做的就是在檢測和召回環節給予車主最大的便利。而不是向媒體表示自己沒錯,但為了消除消費者的疑慮,錦湖當起了“活雷鋒”。
錦湖輪胎再陷接縫門 遭消費者集體投訴
然而就在李漢燮董事長表示錦湖輪胎不存在質量問題之后,記者再次接到消費者對錦湖輪胎的投訴。這些消費者稱:長春產的錦湖輪胎出現“接縫處起鼓”的問題,要求廠家予以更換,但是錦湖輪胎廠家指定檢測點以及廠家售后服務人員則表示“這不屬于質量問題,不予更換”。
很多消費者在電話中向記者投訴:“同一問題,有的人給換了,為啥到我這就不給更換了?廠家衡量問題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只是說沒問題,但是究竟如何保證輪胎沒問題卻不說!”
車主劉先生告訴記者,他的車使用的就是錦湖輪胎,雖然輪胎是長春生產,不在召回范圍,但是在今年4月11日進行檢測之后,工作人員告知:4條輪胎中有3條存在接縫處起鼓的問題。與劉先生一起購買車輛的張先生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4條輪胎中有1條存在問題。而已經更換了輪胎的劉先生卻發現,更換的3個新輪胎接縫處還有起鼓的現象。他再去進行咨詢時,得到的答案也是:正常現象,不是質量問題,不予更換,并被告知,即便是再次更換,依舊可能會出現接縫處起鼓的現象。
錦湖輪胎沉默兩月后再開口 零售市場處停滯狀態
自從央視3.15錦湖事件以后,錦湖輪胎的零售市場處于停滯狀態。錦湖輪胎的銷售全靠各地的經銷商維持局面,而這些經銷商則帶領著各地分銷商進行召回和免費綜合服務活動。錦湖輪胎還公布了后續銷售恢復計劃以及對消費者信心重拾計劃。
在錦湖輪胎忙于實施挽回信譽的計劃之時,廣東東莞再次爆出韓泰輪胎爆胎問題。一時間,印有“韓版”標簽的輪胎被消費者排除購買名單。接連爆出的輪胎質量危機為消費者對韓國輪胎產生了抗拒心理。在這種情勢下,錦湖輪胎要想挽回消費者的信賴可謂是難上加難。
“遲緩”召回凸顯監管尷尬
錦湖輪胎召回已經“滿月”,但其宣布召回的32萬條輪胎目前僅更換了3.4萬條,完成率僅為10%。縱觀這起“國內輪胎召回第一案”,由于行業標準滯后,“返煉膠”是否超標的問題仍難判定,而整車廠家撇清責任的做法也讓消費者頗為不滿,錦湖召回“遲緩”背后反映出的是事件涉及的監管尷尬。
對于召回效果的判定,在美國召回一般以3個月為時間結算點,能完成50%的更換數量就視為進展到位,而中國也缺乏相關規定。從豐田召回到錦湖召回,正是存在這樣的政策尷尬造成了“內外有別”。
透視錦湖輪胎事件:誰在綁架中國消費者?
在合資品牌的低端市場,錦湖是最大的供貨商。正是在這一鐵的事實面前,錦湖輪胎才有了更多的理由翻供。這是錦湖輪胎與整車制造商相互之間在綁架。在這一層關系中,錦湖處于明處,整車制造商處于暗處。
這樣一來,中國的汽車消費者失去了更大范圍的選擇余地。他們只能選擇繼續使用錦湖輪胎的產品。這種關系具有柔和的強制性。在整車制造商的強勢選擇面前,中國的汽車消費者處于絕對的弱勢位置,他們無法獲知自己使用的錦湖輪胎是否安全。與對歐美市場的奢望相比較,造成這種局面,誰應該承擔最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