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汽車產品召回監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業內外反響熱烈。毋容置疑,此次新召回條例的出臺將有助于消費者權利的保護,也為制約境外汽車鉆空子提供了法律保障,更維護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自尊。
長期以來,汽車企業對消費者尊重不夠,而消費維權機構對消費權利也存在漠視,這些都已經引起公憤,變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至于欺詐、蒙騙、偽劣、造假等現象,現實生活中也無處不在,例如多年前三菱帕杰羅事件,近期杭州豐田召回“賠償門”,還有大家熟悉的“砸大奔”、“牛拖寶馬”的故事等,其背后所引發的原因,都與其對消費者態度傲慢、不公以及歧視的因素有關。尤其是那些外國大公司,除了質量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投訴無門”,還有“漠視無禮”、甚至“拖延搪塞”。作者就采訪過一位浙江車主,他花了兩百多萬元購買了一輛意大利著名品牌的豪車,因剎車異響,行駛時發動機會熄火等質量問題,修了兩年多都沒修好,但當他提出換車的要求后,不僅遭拒,還被敷衍,最終交涉未果,鬧上公堂。作者思量,之所以會這樣,表面看是沒有一部完善的保護汽車消費者的條例,深層次看還是被“超國民待遇”寵壞了。
據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汽車投訴比去年增長了55%,召回車輛平均不到一周就有一起,總數竟達30起。如此頻繁的召回事件表明:隨著汽車銷量的劇增,汽車質量也很堪憂,尤其是那些進口車不時被曝光。這也在提示人們,對洋車的迷信該醒悟了。而一些國產車暴露出來的問題更是不容樂觀。此次新召回條例從過去的“稀松”到現在的嚴厲監督,可以看作是一種對消費利益保護加強的進步舉措,順從了民意,代表了國家的意志。
目前主導中國汽車市場的還是 “國產洋車”,本土汽車依然處在邊緣化的狀態;而從產業態勢來看,一些主流車企還是扔不掉“奶瓶”,仰仗重復引進車型稱霸市場,靠消化和仿制技術賴以生存。
這樣的反差,造成的結果是自主品牌形象的矮化在加大,尤其是合資企業以“自主”、“本地化”的名義力推低端車型擴大到二三線市場的策略,不僅壓縮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還做大了外資品牌的市場基盤。而市場競爭的現實情況也不對稱,外資和合資企業在優惠政策和條件方面占有優勢。如最近在華的美國企業寫信給美國政府,把中國實施的一視同仁政策看作是“搞貿易保護”,“以損害美國企業利益為代價來支持本土企業”等。這種抱怨背后無疑是想繼續享受“超國民待遇”。從這樣的角度看,新召回條例的出臺具有現實意義,至少為公平和平等競爭提供了一個起點。
過去為了吸引外資實行的是“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入世之后要按WTO規則行事,中外企業享有同等待遇,這在此次頒布的新召回條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故有人對召回條例處罰規定作了分析,認為一些罰金已經超過了國外同類的規定,也就是說,通過提高處罰力度,抬高違規成本來徹底根治質量問題,既與國際社會接軌,體現公平競爭,也能從根本上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來源:《品質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