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袁國禮) 針對媒體報道的“小學生課外實驗發現蘑菇被增白”一事,市食品辦昨天公布了2009年來對蘑菇產品熒光增白物質的專項監測結果。結果顯示,近期抽取的132個樣本中,該辦僅檢出3個樣本含有熒光增白物質,合格率為97.73%。此前,則未有發現。
近日,有媒體連續報道稱,在農大農學院高衛芳博士的指導下,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做了一個課外實驗:通過“在暗室紫外線條件照射觀察熒光”的實驗方法,他發現市場上的一部分鮮蘑菇被熒光增白劑污染。
針對此事,市食品辦昨天公布了近期對蘑菇產品的抽檢結果——該辦最近幾天在東城、朝陽等區縣的13家超市、市場抽取了132個樣本。其中,鮮食用菌46個樣本,干制食用菌74個樣本,食用菌罐頭12個樣本。種類包括:香菇、滑子菇、金針菇、茶樹菇等。
監測結果顯示,有3個樣本檢出熒光增白物質,合格率為97.73%。據悉,這3個不合格樣本,分別是一種雞腿菇和兩種白靈菇,均為散裝產品,前者抽自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菌類大廳7號,后兩種分別抽自水屯批發市場西區和大洋路農副產品市場。市食品辦表示,已責成工商部門對銷售不合格產品的商家進行立案查處,并按程序下架了這些不合格產品。
據介紹,這3個樣本,均為表面有熒光增白物質污染,菌體內部均未檢出,而包裹蘑菇的包裝上,也均檢出熒光物質。專家據此分析,熒光增白物質來自包裝污染。
市食品辦同時透露,自2009年以來,包括上述的132個樣本,共對321個食用菌樣本進行了熒光增白物質檢測,只發現了上述的3個不合格樣本。以此來算,整體合格率可達99.07%。
家長
不認可“實驗不科學”說法
“政府部門有了回應,希望這件事到此為止。”昨天,當記者將工商部門關于“蘑菇事件”的回應告訴張皓母親王女士時,她的反應很平靜。
王女士稱,報道剛出來時,因為孩子正小升初,不希望一些聲音影響到孩子,也擔心孩子對科研的興趣受到打擊,她因此回絕了一些采訪。
對“實驗結果不科學”的外界質疑,王女士說,張皓的試驗是根據四川公布的地方標準DB51/T907-2009《熒光增白劑檢測方法》進行的,整個操作過程、樣品處理,都是在專家指導下進行的,“都看到了,沒什么可懷疑的。”
她稱,作為家長,她希望通過此事引導張皓做一個對比,讓他看看自己與工商部門的檢測程序有什么不同,進一步去思考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否存在需改進的地方。“今后,我會繼續支持孩子的科研活動。”
指導老師
孩子的研究沒白做
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教師劉建華是張皓這份報告的指導老師,對工商部門有了回應,她表示很高興。
她稱,學生的一份科學研究引起這么多的反響,已超出了她的預料,“(因此)讓大家更重視食品安全,孩子的研究沒有白做”。
此外,她還稱,“張皓的報告里并沒有提到‘九成蘑菇被增白’的字樣,他只是通過實驗驗證了抽樣的食用菌不同程度使用過熒光增白劑,熒光增白劑主要殘留在菌傘邊緣和菌柄根部。在一些裝蘑菇的塑料袋里,也發現有熒光增白劑的殘留。”
劉老師說,熒光增白劑主要運用于塑料和造紙行業。這一實驗結果說明,蘑菇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被污染的可能,但也有可能是在運輸、包裝過程中被塑料袋污染。張皓的報告里,對蘑菇的污染問題呈現了六個結論,媒體的理解有一定誤讀。本報記者張靈
■對話
消除疑慮,須有科學證據
11月29日,獲悉“小學生課外實驗發現鮮蘑被增白”一事,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向市工商局申請政府信息公開。該研究中心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表示,截至昨晚,他還未看到回復。
記者:為什么要申請信息公開?
何兵:申請公開,是希望能夠推動事件向前發展。如果不推動,等媒體關注度沒了,這事就過去了,大家也許還要吃毒蘑菇。
記者:都申請公開哪些內容?
何兵:依據相關規定,我們申請公開的內容是:市工商局近期是否對市場上銷售的鮮蘑菇進行過相應的檢查和檢驗?如有,我們申請將上述相關信息向社會和本中心公開。
記者:得知“小學生實驗發現鮮蘑被增白”事件的當天,就要求工商局公開信息,其間也沒有對實驗進行核實、調查,是否有些倉促?
何兵:不倉促。我們只是要求公開信息,也沒有別的。大家覺得這是很大的一件事,其實是很小的事,不就是公開信息嘛,很簡單。
記者:工商局認為小學生的實驗不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何兵:工商局的態度令人失望。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關系的問題,如果實驗真的沒有科學性,那你就要給我一個證據,證明你的檢測是科學的。想消除消費者的疑慮,必須拿出科學證據來,不能“捂著”。
記者:如果沒收到回復,研究中心下一步會做什么?
何兵:我們會去法院起訴工商局“不作為”。其實,我們希望通過這個行動給社會一個信號,監督政府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如果每個人都來做這件事,政府會做得比現在更好。
本報記者 賈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