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藥資源不足與浪費并存 “我在遼寧農村的一次經歷,至今印象深刻。”提起農村用藥狀況,北京協和醫院主任藥師張繼春不無憂慮。 那是一個臉色蒼白的青年婦女,診室的桌子上擺著四五瓶寫著她名字的抗生素大輸液,有青霉素、頭孢曲松、氧氟沙星、甲硝唑等,張繼春不解地問她得了什么病,為啥聯合使用如此之多的靜脈注射抗生素?患者說是人工流產后渾身乏力、頭暈。“雖然已花了近2000元藥費,可醫生很負責任,讓我心里踏實。”患者的話讓張繼春哭笑不得。她憑借30多年的從醫經驗推斷,這位婦女是術后貧血,只需適當補充鐵劑即可,花一二十元足以。大量使用抗生素不僅完全沒必要,而且是巨大的浪費。 還有一次在陜西調研,張繼春看到基層醫院濫用激素的可怕程度。一家基層醫院的藥房醫生把一盒10支裝的地塞米松(一種激素藥物)一一拆封,集中放在一個大盒子里備用。張繼春一數,竟有67支。這讓她很奇怪,一是因為不同小包裝的藥品屬于不同生產批次,不能混放,否則一旦出問題無法追溯。二是激素使用有嚴格規定,在北京協和這樣的大醫院,一個月也用不完一盒,基層醫院用得了這么多嗎?那位藥房醫生的回答讓張繼春大為驚異:一個晚上就都能用完!原來,在基層尤其是農村,凡是感冒發燒病人,都要用激素。
記者曾到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地采訪農村用藥,在村衛生所無一例外看到患病農民在靜脈注射。據了解,不管是感冒、咳嗽還是拉肚子,一律用“三素一湯”即抗生素、激素、維生素、葡萄糖注射液的現象在農村相當普遍。農民看一次病,少則三四百元,多則數千元,幾乎全部是藥費。張繼春說,正確的診療、用藥應當是能口服的不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用靜脈滴注。感冒只要喝水、休息,不服藥也能痊愈。
此外,兒童服用成人藥物也相當普遍。張繼春說,兒童不是縮小了的成人,他們的器官還沒發育成熟,對藥物毒性的代謝遠不如成人,應該使用兒童專用藥品。但在農村,“減半服用”甚至按成人劑量服用很常見,對農村兒童健康損害不可小覷。
這些典型例子反映的是農村不合理用藥的普遍狀況。“一方面,農民怕生病、看不起病往往表現為買不起藥。另一方面又廣泛存在著不合理用藥和過度用藥。不僅降低療效,引發副反應, 損害健康,而且浪費了衛生資源, 導致醫藥資源嚴重不足與嚴重浪費并存,給農民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張繼春很是憂心。
以藥養醫的體制弊端更突出
“造成不合理用藥的主因是農村醫療資源欠缺,鄉村醫生素質良莠不齊,農民用藥知識匱乏。”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說。記者了解到,在農村,有的鄉村醫生僅有護士資格,有的僅有家傳從醫經歷,少有真正受過正規醫藥學教育的專門人才。從業之后的繼續教育培訓也很欠缺,水平和素質亟待提高。
在農村,以藥養醫的體制弊端更突出,危害也更大。由于投入不足,農村缺少合格醫生,也缺少先進的醫療設備作為輔助診斷手段,只好依靠藥物治療。長此以往,形成一種醫病就是賣藥的診療格局。鄉村醫生為了維持經營和生計,聯合用藥、用大劑量抗生素、濫用激素、普遍使用靜脈注射等相當普遍。久而久之,農民也習慣了醫生的不合理做法,形成農村不合理用藥大家都見怪不怪的狀況,其危害也日益擴大。
同時,農民越是看不起病,越希望藥到病除,對用藥效果期待很高。醫生越是用藥量大,農民越是覺得醫生負責任,形成根深蒂固的用藥誤區。
記者從國家藥物不良反應中心了解到,在所有藥品不良反應中,因為濫用抗生素引發的不良反應比例占到一半,居首位。這一點城市和農村并無差別。
傳統的醫藥消費觀念亟待改變
“當務之急,是普及相關用藥知識,改變和糾正不良的消費觀念。”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李繼平說,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村居民形成節約醫藥資源、降低醫療費用的意識,懂得基本常見病、多發病的合理用藥知識,逐步遏制藥品的過度使用和不必要的醫療費用消費。
“在農民中宣傳用藥知識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顏江瑛說,要不斷嘗試以農民朋友喜聞樂見的形式、農民聽得懂的語言普及用藥知識,電影是個很好的載體。據悉,相關內容的影片已在農村廣泛放映。
其次,應對鄉村醫生實行準入制度, 只有經過正規化、系統化專業教育的人員才能擔任醫生。鄉村醫生的繼續教育十分重要, 應有計劃地安排鄉村醫生參加臨床用藥等方面的培訓, 提高鄉村醫生的業務能力。
再有,應不斷加大國家公共財政對農村醫療服務的投入力度。從制度上改變農村衛生機構以藥養醫的局面,根除不合理用藥的體制原因。將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重點向農村傾斜,縮小城鄉差距。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鼓勵醫學院畢業生服務農村,開展遠程醫療診斷服務,幫助鄉村醫生提高診斷水平。
此外,通過制定標準治療指南和處方限制來規范農村醫務人員的用藥行為,減少不合理用藥現象。本報記者 富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