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否認,目前的社會對于殘疾人的理解和關懷遠沒有到位,主客觀的種種歧視和隔膜仍然存在;而近日工信部發布的新規,其中則體現出可貴的民生關懷。
近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200項通信行業標準,其促進產業發展,提高整體水平,注重網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作用無須贅述,其中3條值得一說:《信息無障礙呼叫中心服務系統技術要求》、《信息無障礙語音上網技術要求》、《信息無障礙公眾場所內聽力障礙人群輔助系統技術要求》。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有關負責人指出,3項信息無障礙標準針對殘疾人、老年人等信息障礙人群在緊急情況時發出求救信息、上網獲取信息、聆聽聲音困難等實際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技術解決方案,進一步滿足了信息無障礙人群需求。
技術社會發展到今,一般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說都能得到滿足,傳統的衣食住行之外,通信作為一個新需求日益彰顯其在日常的重要性。
在美國,針對老人和殘疾人的通信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手機上會有語音,感知等多種輔助措施,電腦也有相應的輔助技術,為殘疾人構建同樣便利的通信社會的努力,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國內目前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雖然進步良多,但大多數還是處在諸如將“殘疾人”變成“殘障人士”之類的表面工作上。至于“殘障人士”們真正的需要,管理者和責任人的理解恐怕還不夠。
前兩天聽廣播恰好有位殘疾人參加電臺聊天節目,主持人問:“您對針對‘殘疾人’這個稱呼改稱‘殘障人士’有什么看法和體會呢?”這位朋友出人意料地回答:“我不介意別人怎么叫我,關鍵是現在很多人并不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們,得到的幫助也很多,所以,怎么稱呼其實并不重要。”
可見,稱謂的改變其實并不是最要緊的問題,社會有沒有形成一個良好健康的機制和文化才是關鍵所在。而就效用來看,“殘障人士”之類的稱謂變化效用遠不如實實在在地做點什么。客觀地講,目前的社會對于殘疾人的理解和關懷遠沒有達到那位殘疾朋友個人感覺的那般程度,種種歧視和隔膜仍然存在,要改變這些,工信部的新規可謂走上了良性和正確的方向,體現了真正的民生關懷。
行業標準最近幾年一再成為各類產業和行業的熱點詞匯,一時間,“誰掌握了標準,誰就掌握了一切”,“未來是標準的時代”之類的說法此起彼伏。不可否認,中國有大把的標準需要追趕國際社會,由標準引發的討論和闡述也非常有必要,但標準的制定在考慮機械性的行業促進和產業發展之余,適當的人文情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文情懷可大可小,小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眾生。冰冷的通信行業標準中,偶爾有一些溫暖的字眼,可算是對弱勢(生理)群體的關懷,也頗有些兼濟眾生的意味。相信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對于專業拗口的其余197條,未必條條感興趣,但對于這三條,即使不理解條目的含義,至少能了解到,在通信行業標準中,也有助殘、方便殘疾人的內容。
通信行業標準對普通消費者意味著讓消費環境更好,更便利。而對于生活本已不便的殘疾人群來說,恐怕在便利之外還有別的意義。在網絡時代一切追求方便化,簡單化的趨勢中,還是有人愿意慢下腳步,為需要幫助的人群耐心地做些事情。通信行業標準中,3>197的意義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