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沖上高峰,與溫州人的置業偏好和購買力密切相關?筆者專程走訪了溫州,通過其業內人士和當事人的話語,解讀出一個相對理性的現實:炒房團屬于“草根”經濟的一種轉型,甚至成為了這種轉型的符號,這種符號也衍生出一系列的相關利益。
盡管由于抬高房價而名聲不那么好聽,但是“溫州炒房團”在特定的圈子里甚至是一個品牌,代表著購買力和豪氣,這也成為可被利用的一環。
當很多樓盤打出“歡迎溫州購房團”的橫幅時,不僅僅是在向外地潛在的業主問候,更像是在提醒本地人:“要出手就抓緊時間!”而溫州業內人士告訴我們,這樣看似熱鬧的購房團,成交率恐怕只有5%。
本版撰稿(除署名外)特派記者 陳敏 溫州報道
溫州房產投資者 楊德勝
“上海的房子真是保值,還能增值”
“現在的房產生意不好做,當然,其他生意更不好做。”楊德勝3月份剛剛在上海買了一套學區房,他只肯說是在長寧區,再具體到哪所學校的學區他已經不肯透露了。楊德勝自稱是做“小生意的”。
“過年前,收到一筆貨款。我就在想,是買房子還是繼續擴大生產。但是后來覺得,現在的出口生意不好做,歐元的匯率也走向不定,所以還是決定買房子。”楊德勝在上海本來就有一套房子,那是2003年買進的,在盧灣區,顯然現在的市價已經翻了幾番,不過他并沒有把它賣掉的意愿,“這套房子我以后是要自己住的,干嗎賣掉?”他通過在上海的一位朋友代理,以每個月5000元的價格出租,在抵消了每月的房貸之后,居然還有近2000塊錢的盈余。這個局面讓他很得意,也有點小遺憾,“當初沒有多吃進幾套……”
溫州人一般大多會選擇新開盤的樓房,甚至是期房,挑選二手房就需要房產具有一定的增值點。在征詢了他的那位上海朋友之后,他決定投資學區房,在長寧區的中內環之間挑中了他的這套。“那個房子有個十來年了,不過環境還可以,不算很舊。因為是學區房,價格比周邊的二手房高上三四千元。”他一買進這套房子,甚至沒有想過裝修,等到手續都辦妥,馬上就委托出租,果然很有市場。“現在,這套房子已經升值了至少30%。”他感嘆,“上海的房子還真的是保值,還能增值。”
一位房產中介介紹,今年開始,由于生意不好做,很多企業互相做擔保抵押,拿廠房的地產證去貸款投資房產。“你一旦身邊閑下來一筆錢不作投資,就會覺得虧。因為現錢跑不過CPI的話,你的錢就是在貶值。溫州人時刻想著把錢變成資本,造成滾雪球效應。”比如有人拿100萬人民幣買一套房,那么他肯定會用銀行貸款,然后這套房子做抵押,拿出70萬再去買別的房產……最后所有的房子都出租,他每個月需要還貸的錢不見得會很多,唯一的擔心就是利息上漲。
溫州房地產媒體記者 王萍
“溫州人是上海地產商請去的”
據21世紀不動產一位高管透露,僅在4月份,浙江人買走了浦東二手房成交總量的30%,其中溫州人占到80%。該公司統計數字顯示,4 月份浦東二手房成交接近60億元,其中溫州人現金交易的金額就高達4億元。其中,大多數的貸款額達到70%。如此大的資金動向,溫州本地的銀行也愿意分一杯羹,但也縮小服務范圍,有意識地規避可能帶來的風險。
人民東路,在溫州本地人看來更愿意稱呼為“手機一條街”,事實上,在人民東路和飛霞南路的交匯處,分布著諸多的銀行機構,是溫州市區名副其實的金融中心。中國工商銀行溫州分行營業部就在兩條主干道相交的立交天橋邊,電子信息欄不斷地發布者信息,只是在這個夏日很少能夠留住路人匆匆的腳步。當電子屏幕一轉,很容易看到幾個字:上海房產貸款程服務……
“我們只針對持有溫州戶口的客戶進行該業務。”一家理財工作室的咨詢小姐客氣地表示,這是最近才推出的業務,但是對于業務的受理量不愿多說。“對于我們放貸的房產,肯定是需要評估的。首先,房子是要在中心城區,松江這樣的郊區不在我們的業務范圍內;此外,就是面積要在80平方米以上,總價需要在100萬以上,我們將根據我們評估的總額的六成來放貸,而一般來說,評估價會比成交價低,所以客戶保底需要準備好至少總價一半的首付。”對于更加具體的內容,這位咨詢小姐不再愿意多談。
“銀行推出的這種服務,它歸結為理財,看得出對于這種異地放貸也很謹慎,門檻不低。如果是做這個理財工作室的老客戶,當然風險不大,都是些優質客戶。”王萍是溫州本地的房地產記者,她入行已經有8年,而且并不僅僅是那種房地產廣告的業務員。她說,“炒房團”在溫州是一個確實存在但是不能公開在媒體討論的議題,涉及多方面的利益,一般人都不肯對此說什么。“因為你回去寫的東西,很有可能會斷了誰的財路。”
“去年年底最厲害的時候,我們的房地產廣告中9成是外地的,其中又以上海、杭州的居多。”她說,從這角度來看,是上海(地產商)請溫州人去救市的。
炒房團的品牌效應
有人組團炒房,有人組團忽悠
溫州的媒體從2001年開始,組織本地的“太太團”、“老板團”前往上海看房子。“那個時候我們本地的房價2000多,徐家匯的也就 4000多。”當時的那幾批,基本上都是一家最多一套,或者商鋪或者住宅,自己用,因為喜歡上海。隨后,民間開始自發組織看房團前往上海,性質也逐漸發生變化。“慢慢地投資的就多了,幾戶人家一起買斷一層樓或者一排樓,這并不稀奇,溫州人的確有這樣的購買力。”王萍說,當溫州購買力開始受到關注的時候,也就是開始被利用的時候。“有的樓盤不知名,或者有點偏遠,他們需要吆喝,這就把溫州人推上去做主角了。今年年初就有那么一個,來找我們媒體,希望我們組織一些人去看房,費用全部他們來出。”這樣的組團,成功率往往很低,但是當溫州人抵達該樓盤的時候,會發現上海本地的媒體已經開始把鎂光燈對著他們,諸如“ 溫州人風卷殘云”這樣的標題很快就會出現在報端,而當中還夾雜著一些莫須有的專訪。
“現在就算組團前往,真正的成交率不會很高,我統計下來,也就5%左右。”王萍替本地人有些委屈地說,這個5%往往被放大到500%的效應。如果說,每次房價上抬就是溫州人在當中起作用,這未免太抬舉我們了。”她覺得,大部分在外地買房子的溫州人還是比較低調的,就像這城市一樣很少,很少透過外觀炫耀它的財富。“最近我發現,有些臺州、麗水的人買房子,他們就自稱來自溫州,反正對于你們上海來說,都是來自浙南的,話也聽都不懂。”她分析,外人之所以這么稱,一方面期待著房產商可以打些折扣,另一方面給自己壯壯聲勢。“溫州人在很多房產商眼中都是優質客戶,給這些外地的業主略微打點折頭,也是為了表現誠意,并且為今后的生意放長線。此外,溫州人的信用也是可以的,所以外地人也都樂意借用這塊招牌。”
記者觀察
攔,是攔不住的
溫州這座城市和溫州人看上去屬于一種奇怪的組合,第一次抵達溫州的外地人,會為這座城市的發展程度感到驚訝。人民東路是溫州鹿城區的中心地帶,在那些看似光鮮的高樓背后的20米,往往都是一些房齡超過20年甚至30年的老房子。從人民東路穿過中山公園可以到公園路,二十幾層溫州日報報業大樓是公園路上最高的建筑,而邊上甚至圍繞著一些平房、“貌似”的危房,給人的感覺“臟、亂、差”。
慢著,看:逼仄的小弄堂里,一部奔馳SLK跑車和人力三輪并行,這個鏡頭會讓初到溫州的人覺得不可思議。然而慢慢地,這樣的場面越來越多,隨著寶馬MINI、甲殼蟲等等都開始在小馬路上和自行車、三輪車并行的時候,你就會慢慢習慣。隨后,你逐漸會得出結論,這座看似低調的城市,果然在每個不經意的細節中都能和巨大的財富擦肩而過。
富民、窮城市,這是這座浙南小城的簡單評語,也正因為如此,矛盾隨之而來。
“溫州人有一定的離心現象。”房產中介蔡華說。在溫州,“購買外地房產”并不是一個公開的話題,當地政府試圖作積極的努力以改變“溫州炒房團”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收效甚微。至少在溫州本地的媒體上,一般見不到這樣的報道或者討論,每個人都心知肚明。“這種離心力確實有,而且趨勢很明顯。”沒有官方的數據,只有如此民間中介的一個小的抽樣統計,溫州市鹿城區為了“子女就學”或者“養老”而在外地置業的可以達到三成之多(而這還是只是保守估計),其中上海是他們的少數首選之一。
與離心傾向相對,“溫州人也有這么一種習性,就是比較抱團,你看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專門的溫州商會。就老百姓來說,也是這樣的,希望親戚、朋友都在一起,這就形成了一種效應。你買了上海的房子,我們關系好,那么我也會去考慮買。”
由于地理方面的原因,溫州這座城市盡管建立很早,但是交通不暢導致了歷史上和外界的交流不順利,溫州話也成為了全國最難懂的方言。當金(金華)溫(溫州)鐵路、甬(寧波)臺(臺州)溫(溫州)高速公路以及永強機場建成之后,溫州和外界交流的渴望急劇爆發,就像那部力圖從小弄堂改道高速公路的奔馳跑車一樣,找到匹配自身財富的一個高度。“杭州灣跨海大橋讓上海和溫州的距離又一次拉進了,現在私家車的單程只需要5個多小時。”蔡華說,“以往,我們到上海,需要從杭州繞道,現在高速公路到了寧波那兒就相當于形成一個岔道。杭州還是上海?各自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應該說,上海的距離拉近,去上海買房子的人應該會更多了。”“溫州人對上海這座大城市有點仰視的,很多人以住在上海而自豪。我覺得,這是一種心結,可能需要相當一段時間來化解。”張碩說,“溫州人到上海”是一種漸進的趨勢,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文化現象。他笑著說:“所以,攔,是攔不住的。”
讀者心聲
看了你們昨天的報道,太有感慨了。我今年33歲,買個備用婚房,剛搞定。現在的人都瘋了:買房的人都很急,都是不惜一切代價買;賣的人心態都很差,加個5萬塊都覺得賣虧了。
我是先賣掉了浦東世博這邊的老房子。賣的時候,我參照市場給了個定價,結果看的人太多,于是不斷“跳價”,還是照樣搶著買。等輪到自己買的時候,遇到的房東跟我心態全一樣——我之前看中一套兩百多萬的,回家商量一下,結果就給我加了5萬,我火大死了。
我原來的看房方針是,打算看一個地區的房子了,就把該地區的中介全部托一圈,然后每天都能接到四五十個中介電話——現在好房子不多,每次一聽到合適的,馬上就開車趕過去,每次都是搶,因為很多人看,看中了現場就付定金,根本都不容你談價錢。
后來看得多了,經驗也多了,知道很多中介都在買賣雙方這邊搞鬼,就看誰能接受,他好利益最大化,弄得雙方都誤會對方沒誠意。我現在在萬里大華這邊買的房子,是看滿意了之后,跟中介說不合適,隨后就直接上樓敲房東門,談好之后才委托中介跑手續。這樣,不怕他們搞鬼,手續費還降下來了。
——讀者魏先生
我也是所謂的“剛需”群體的一員,陳小姐買房時遇到的問題現在太普遍了。我決定等等看了。
——顧先生
不久前賣了大華的一套房,確實賺了一筆。不過老實說,如果我也臨時“跳價”,再多賺個一萬、兩萬也沒問題。
——李先生
年初在北新涇買了套房子,現在后悔沒買套面積大點的,這次房價暴漲,實在是沒看懂。
——胡小姐
(記者陳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