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電 “111元”還是“680元”?國家統計局網站上兩組相差懸殊的居住價格數據近日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在11日的發布會上,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并表示本月18日將公布居住價格的詳細數據。
統計局日前公布的2010年國民經濟核算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居民人均每月居住支出為111元。這一與公眾自身消費感受不符的數據引發了人們的質疑。
昨日,統計局網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統計是一門科學——一個統計人對人均111元居住支出的思考》的署名文章,重新解讀了這111元。作者認為,人均111元每月的居住支出并不是國民經濟核算數據,而是住戶調查得來的,它只包括房租、水電費、燃料費、取暖費、物業費、維修費等日常消費支出,并計算出2010年城鎮居民每人每月用于居住的實際支出在680元以上。
這兩個相差懸殊的數據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追問。在國家統計局今日的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解釋說,文章發布在“統計工作研究”欄下,僅為個人思考,并不代表國家統計局觀點。他指出,住房支出既包括居住消費支出,又包括住房投資支出,在計算時,住房投資支出應分攤在居住消費中,折算為虛擬房租。文章作者對居民消費支出中居住支出口徑理解出現了偏差,將住房支出混同于居住消費支出,將居住支出與居民購買商品住宅支出相加計算得出的680元實際上夸大了居民消費中的居住支出水平。
此前,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副主任王有捐已對于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的 “111元”進行了說明。盛來運表示,統計局內部的員工對于口徑的理解尚有偏差,普通公眾更難免產生誤解。
在今日的發布會上,多個記者提問均圍繞居住價格這一話題,盛來運分析說,4月份居住價格同比上漲6.1%,環比上漲0.4%。從同比上看,價格漲幅出現回落,這說明房地產調控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他還具體解釋道,發布的居住價格中包括三項內容:水電燃料類的價格,建筑材料及相關裝修用材料價格,還有房租價格。此次CPI方案進行根本的改革,用按照市場租金來替代以前按照購房貸款利率的辦法來反映居住情況的變化,將以前的用貸款利率替代房租更改為虛擬房租。此外,盛來運還表示,根據居民消費支出變化情況,居住類價格占CPI的權重也將相應提高,大概占20%左右。
新聞回顧:統計局:中國居民住房月支出111元
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國民經濟核算中對居民消費支出的統計結果,月均1123元的支出中占比最多的前四位分別是食品類月支出400元,交通和通信類支出165元,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類支出136元以及衣著類支出120元。而每月住房支出僅為111元,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
一次解釋:統計局:人均住房月支出111元不含購房款
4日晚,統計局網站刊文稱,中國現行統計城鎮居民居住支出包括:水電燃料費、房租、物業費等,但不包括購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虛擬租金。“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是租房戶和自有住房戶的居住支出均數。調查樣本中,自有住房戶比重超過80%。
二次解釋:統計局網站稱去年全國人均月居住支出超680元
統計局網站10日刊文,再次就“人均111元居住支出”話題進行解讀。該署名文章稱2010年城鎮居民每人每月用于居住的實際支出在680元以上。這部分支出包括住戶調查口徑的居住支出和一部分購房支出,不包括居民自有住房虛擬租金。
三次解釋:統計局官員糾正人均居住支出680元說法 稱數據被夸大
統計局網站10日刊文,再就“人均111元居住支出”進行解讀,文章稱2010年城鎮居民每人每月用于居住的實際支出在680元以上。隨后,該文章作者國家統計局核算司鄭學工發表聲明糾正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