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當今社會,許多人對假發票并不陌生。電子郵箱里,手機短信里、傳真文件里、甚至地鐵的小廣告里,隨處充斥著假發票的兜售信息。
假發票成為逃稅工具
2010年,全國檢察機關受理的發票犯罪案件數同比大增50%以上。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一年,我國共查處各類制售假發票和非法代開或取得發票案件4萬多起,抓獲犯罪嫌疑人將近一萬人,繳獲假發票6億多份。那么,是什么人在制作這些假發票?又是什么人在購買這些假發票?假發票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利益鏈條?
一位曾經參與偵辦假發票案件的杭州余杭區經偵大隊民警趙軍龍告訴記者,假發票和其他商品的市場一樣,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利潤豐厚:
趙軍龍:假發票銷售對象主要是材料員,主要是包工頭。做工程要掛靠公司,自己沒有支出,做完工程以后要結人頭工資,要從公司拿錢要有發票抵進來。一般他們沒有支出,沒地方開發票,所以就采用購買假發票。
當前,房地產、建筑安裝企業利用虛假發票偷逃稅款的現象很普遍,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也是假發票的老主顧。國家審計署法規司副司級審計員張曼曼透露,2010年審計署抽查發現,56個中央部門已報銷的兩萬九千多張可疑發票中,有5170張為虛假發票,列支金額高達一億四千兩百萬元。
張曼曼:本次審計發現的虛假發票既有假發票,也有不符合規定的真發票,虛假發票總量占抽查發票地17.61%。
中央部門將近兩成的發票是假發票
中央部門將近兩成的發票是假發票,不免讓人有些意外。根據財政部的有關規定,中央部門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用途使用財政撥款。一些單位正是利用這些假發票,把本該用作工作上的錢款變成了賬外“小金庫”,用于發放職工福利補貼,甚至是個人貪污或行賄。不過,與利用假發票套取銀行資金比較起來,以上種種著實只能稱得上是“小意思”。
張曼曼:利用虛假發票,辦理商業匯票貼現,騙取銀行貸款,而且這個資金量都是很大的,一上來都是幾個億、十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
正是因為有如此巨大的市場,假發票才猶如春筍般源源不斷。巨大的需求催生了專業化的假發票生產集團。據了解,制售假發票的犯罪高危人員來自浙江臺州、河南周口、安徽阜陽、湖南婁底、廣東饒平和江蘇連云港。
國家稅務總局稽查局局長馬毅民:發票違法犯罪呈現家族化、團伙趨勢,各大城市的虛假發票“賣方市場”也基本被一個或者數個來自上述地區的職業犯罪團伙瓜分和控制。
浙江臺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龐正云參加過多次打擊假發票犯罪行動,他告訴記者這些假發票團伙都是家族式經營,有時候一個村的人都在干制售假發票的生意:
龐正云:我們臺州的一個特點,就是以親戚、朋友、或者同村、老鄉為基礎的販賣假發票的團伙,一般都是由親戚朋友販賣假發票,賺了錢以后,在別人鼓動下,出去了,販賣假發票。
全國各地基本都有假發票在售
浙江臺州的家族化販賣假發票的企業“經營”的地域廣泛。據統計,除了香港、澳門、臺灣這些不用發票的地區以外,全國各地幾乎都有臺州假發票的足跡。以前,這些“家族化企業”制售假發票主要在比較大的一線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而現在,他們的業務已經有向二三線城市蔓延的勢頭。假發票犯罪的專業化、集團化不僅僅體現在規模上,還體現在制售假發票的手段上。現在的假發票已經不再局限在制作假發票方面,一些犯罪分子開始用真發票虛列支出,開具假發票。
趙軍龍:賣發票是分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公司實際經營人,公司他去注冊登記的,登記出來之后去稅務領這個發票,他下面有一批業務員,這批業務員跑業務的。專門去跑各種工地上,一個工地一個工地的去跑。把名片發給對方,如果需要發票的話,打這個電話給我,包工頭一般都收到過這種名片的。
其實,采用這種辦法開具假發票的單位還大有人在。各類大商場、度假村、酒店等等都會利用虛開發票的辦法吸引客戶。與假發票的火爆相比,絕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假發票的危害,然而在張曼曼看來假發票的危害觸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
張曼曼:現在網絡還有媒體很關注的職工收入差距加大,這個有很大一塊是在賬外的,他是利用虛假發票給予的獎勵,使這個差距還掩蓋了,隱藏了。
假發票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毒瘤,然而多年來多部門的打擊似乎并沒有效遏制假發票的勢頭。明年有關部門將在全國推廣網絡發票。與此同時,銀行支付憑證將作為大額發票抵扣稅款和報銷入賬的必要條件。這些新手段的加入是否能根治假發票問題,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