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
改革應進一步調節收入差距
談到如何從本次個稅改革中吸取經驗,以促進下一次改革,各位專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應該進一步優化收入分配。
賈康說,現在的方案還屬于征求意見的階段,作為研究者能提什么樣的建設性改進意見還有空間。此次方案清晰鮮明地體現了壯大中等收入階層的導向。但是建議適當加強個人所得稅調整收入差距的作用。這樣可能更有助于我國形成橄欖形結構,促進社會的長遠穩定。
劉佐表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數量應該增加,但是按照這次的改革方案,納稅人比重實際上比現在還要降低,這不利于分配的公平。參考美國的情況。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實行累進稅率,光說聯邦一級,每年有1.4億人申報,只有43%的人免稅或者退稅。交稅的人里面50%的人交納了97%的稅款,剩下的低收入人群只交納了不到3%的稅款。從這個結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個人所得稅對個人收入的調節作用。
華生表達得更激烈一些。他認為,通過這次調整,主要的受益者是中等收入階層,收入的差距不管多少總之是擴大了。他建議,對于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首先應該對低收入人群多加考慮。雖然對于低收入人群來說本來就不需要交稅,但是要看到他們的一大負擔是社保繳費,“是不是國家可以考慮分擔一部分低工薪收入人群的社保繳費?”
不過劉佐也強調,盡管解決分配問題需要通過稅收,通過個人所得稅去配合,但是光靠稅收不夠,也要靠很多其它的措施配套解決。收入問題涉及的領域很廣泛,比如說一些勞動者希望提高他的素質,或者直接增加工資,而不是減個人所得稅;對于農民來說,他們現在沒有個人所得稅的問題,更希望提高農副產品的價格;對于退休老人來說,可能希望增加養老金,并且在醫藥費報銷上照顧一下。
呼吁
整體稅制改革亟待提速
從對個稅改革的討論入手,專家們進一步探討了對我國整體稅制應該如何進行改革,并呼吁整體稅制改革提速。
華生說,個稅免征額的機制跟個人的收入相關,收入變了,物價水平變了,免征額就要改革。全世界都是這樣做的,是稅務財務部門的一項例行工作,沒有國家像中國這樣浪費那么多的社會資源、行政資源討論這種芝麻大的問題。有人說這次的個稅改革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減稅,但是減稅有減稅的方法。當前中國最要減的是非稅收入,或者減商品稅、增值稅。“大頭的不減,只減芝麻有什么作用?”
華生認為中國當前的整體稅制存在三大問題。第一,整體的宏觀稅負增長速度過快;第二,稅外收入太多,特別是土地財政收入,已經影響到了中國的法制;第三,稅收結構要調整,大幅度降低商品稅比重,提高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比重。
李稻葵呼吁,雖然這一輪的改革也許不可能做大規模的調整,但是可不可以選擇一兩個地方做試點進行更大幅度的改革?看一看改革后當地服務業是不是發展了,整體的稅收是不是提高了。個稅改革的大方向是促進社會的和諧,設法建立出一批現代化的福利制度,所以應該建立在試點的基礎上討論。“不要說這個不行,那個反對。中國改革的基本經驗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劉佐也表示:“個人所得稅改革方向已經確定,就是實行綜合征收和分類征收。下一步這個改革應該加快進行。”他說,在這次個稅修正案討論過程當中,有很多的民眾都提出了問題,但無論是調整扣除額還是調整稅率,這些問題還是屬于小的層面的問題。真正大的問題還是要改變稅制征收模式,實行綜合征收為主,分類征收為輔。(王濤 方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