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準則是導火索
此次平安卷入的風波,起因是保監會正在商討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該準則考慮將保險企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以15年期國債利息加風險溢價為基準,約4.17%-5.25%之間,而此前平安對于高利率保險產品采用的核算利率是6%。所謂壽險責任準備金,是保險類企業資產負債表中負債項目的重要一項。由于保險具有諸多不確定性,所以這塊描述保險公司面對投保人的負債僅能通過一定的精算程序估算出一個大體的數目來。利率越高算出的責任準備金越低,相應的負債也越少。
因為新會計準則降低了評估利率,有媒體報道,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相關會議上強調,若此條款實施,平安將出現800億元的利差損,這意味著平安有可能成為負資產。這一消息不久即在業內擴散,引發相關保險公司相繼拋售中國平安,從11月17日平安開始一輪下跌至 12月17日相關負面新聞曝光前,中國平安股價下跌12.04%,而同期滬深300指數不過下跌 6.46%。
不過,原定于12月中旬發布的新會計準則實施細則迄今仍未發布,且業內人士表示,具體實施時可能會提供5年的寬限期,這有助于平安的財務報表平穩過渡。
10年前高息產品埋下隱患
談起平安的這筆“高息孽債”要追溯到10年以前。1995年至1999年,正是上一個高利率周期。當時為了吸引投保者投保,中國平安推出了一系列高額保障收益的保險產品,雖然吸引了大批投保者,卻帶來了經營風險。1999年6月,保監會規定保險產品允諾的收益率不得超過2.5厘。于是,上述產品便成為了中國平安財務報表上抹不去的一筆麻煩數字。
據平安2008年財務報表顯示,此批高利率保單的平均負債成本為6.1厘,而平安在這批保單的拖累下整體所有保單的負債成本達3.5厘。正因此,在平安的壽險責任準備金中有32.8%是為這批高利率保單而準備。
一切都是數字游戲
其實,新會計準則雖然對中國平安的財報會產生巨大影響,但是對于其估值卻不會有任何的變化——因為新會計準則不會改變公司的經營情況,唯一改變的不過是平安資產負債表上那些壽險責任準備金的數字,這不過是一場數字游戲。
之所以說壽險責任準備金僅供參考,就在于這歸根到底不過是一個估算的數字,別說新會計準則實施的影響,即使是目前中國平安的AH股財務報表在這塊就有著天壤之別。中國平安的2008年A股財務報表顯示,其合并股東權益為787.57億元,但是按照國際會計準則核算,則壽險責任準備金這一項負債要增加 449.20億元(國際會計準則較早采取較嚴格的精算規則,已將此塊因素考慮在內),不過,這對于中國平安H股并非沒頂之災,國際會計準則雖然使H股增加天量壽險責任準備金負債,但是同時也使其增加了505.99億元的“遞延保單獲得成本”,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中國平安的H股股東權益不減反增至 829.51億元。正因此,中國平安H股同期不過在恒生國企指數下跌10.30%的同時下跌9.65%,并不算弱。以昨日收盤價計算,中國平安H股依然較A股溢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