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新傳媒系日前在網上承諾:該系畢業生畢業后5年內可申請返校進修相關課程。這則消息,連同該系不久前“以微博粉絲量論學生成績”、加“V”認證優秀畢業生等舉措,在微博上引起持續關注。 “返校進修”的具體內涵是,自今年起推出4+X模式,該系學生本科四年畢業后的五年內,任一年都可申請返校參加相關課程的進修學習。 該院新傳媒系主任楊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推出這項承諾的初衷,是因為新的媒介融合生態給高校傳媒教育帶來挑戰與壓力,傳媒業的迅速發展,使學生在畢業后依然需要不斷補充專業知識與技能。 畢業生有5年的“保修期”,隨時可以“回爐鍛造”,這在我省高校是頭一遭。有人表示:“在工作中體會到自己的缺漏,可以有的放矢地學習。”也有不少粉絲在微博上留言質疑:“若授課內容不變,回去有何用?”還有人調侃:“這屬于質量有問題召回的范疇嗎?”更有人關心:“學校有這個精力應付返修生嗎?”
“想靠學校學的知識應付一輩子,完全不可能了。綜合考慮學校管理和知識更新的狀況,5年似乎是一個合適的年限。”楊溟如此闡釋。至于人才的“質量召回”,他認為:“自省、反思與不斷學習是一種對自己的召回。學校的教育的確是不完善的,不管理論還是實踐,而返校進修也是作某種程度的彌補。”
其實,高校的系科設置大都面臨著“前瞻性眼光”和“現實技能培訓”的雙重考驗。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胡翼青副教授告訴記者,媒體行業的迅猛發展,讓負責新傳媒系課程設置的他常懷一種焦灼感,他將之稱為“師生可能共同面臨的‘知識鈍化’”。為了讓老師與業界動態緊密結合,他們將每年選派3—5位老師去密蘇里大學進修半年,還派人去大型綜藝節目、廣告公司、互聯網行業,學習策劃包裝、營銷模式,讓老師自身的知識儲備隨時處于“保鮮期”。
西方白領階層流行的“知識折舊定律”稱:“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會折舊80%”。“返校進修”這一伴隨式教學模式能否幫助畢業生應對“知識折舊”帶來的“本領恐慌”?楊溟坦陳,畢業生經過職場的幾年打磨,會深切意識到“充電”的必要。
不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呂立志,對返校進修的“4+X模式”表示不贊成:當今知識太多,更新也快,“X階段”到底能返修到何種程度?5年以后呢?
而在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張婷姝看來,學校教育不可能為學生提供未來職業生涯所需的所有知識和技能,而高校擴展教育服務的周期和范圍,從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出發,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讓畢業生“返校進修”這種意識和舉措,值得借鑒。(記者 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