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
生態倫理與“菜籃子”——大學生下田種出“放心”菜
在此次論壇上,胡文迪倡議,在生態倫理建設工程中應該把菜籃子工程的生態化發展當作實踐先導的切入點,在嶺南地區建立口碑、口德的生態文化模式,同時還要推動廣東農業標準化建設,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信用安全系統和信息服務系統。
具體來說,就是讓擁有專業農業技能的大學生指導生產基地的農戶種植農作物,所有種植都按照標準的流程,通過標準的檢測,保障所有商品符合安全標準,保證廣州市民吃到安全的蔬菜和食品。“我們計劃在生產基地以后都不是農民種地,都是大學生種地。大學生種菜很安全,因為他們懂得整個種植的監測系統,不會亂種,化肥和農藥的噴灑不會超標。”至于這個生產基地的具體地址,目前尚在籌劃之中,現在正計劃培養華農生態學會一批學生去種菜。
胡文迪說,小蜜蜂大學生村官做試驗田就是一個先例。該團隊由廣東省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十幾所院校畢業的大學生組成。他們的終極夢想,是建立中國城鄉對接新模式。
在這一過程中,華農農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大有用武之地。華農生態學會會員、生態學專業大三學生喬永翔表示:“以前覺得讀這個專業在現實中應用不多,在求職時對口的企業不多,現在生態學會參與生態倫理實踐后,我覺得這專業很貼近生活。”他說,現在正在招募會員去實驗基地種菜,學校也多次組織學生去種菜,“自從去年我們生態學會組建以來,有一半會員種過菜,不少同學期待畢業后到農業基地去貢獻一份力量。最近我就每周都到增城下田。”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