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擔心不良商家將陳米變新米!
魯力 攝
在添加劑高敏感時期,新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關于大米被允許使用添加劑的消息又成為近日關注熱點。衛生部在這個周末針對質疑發出情況說明稱,相關添加劑的主要功能是使大米保鮮、防止霉變。對此,不少消費者擔心陳米可能借防腐劑“變身”新米。
專家曝料:三種添加劑允許入米
《新京報》日前披露,有匿名的糧食系統內專家反映,新版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大米被允許添加包括防腐劑在內的三種添加劑。該專家認為,大米使用防腐劑在工藝上并無必要,按照《食品安全法》應該撤銷。
據了解,上述專家所指的三種添加劑分別為淀粉磷酸酯鈉,功能為增稠劑;雙乙酸鈉,功能為防腐劑;脫乙酰甲殼素(又名殼聚糖),功能為增稠劑、被膜劑。
根據新標準,淀粉磷酸酯鈉使用的范圍是糧食和糧食制品,包括大米、面粉、雜糧、塊根植物、豆類和玉米提取的淀粉等(不包括原糧及07.0類焙烤制品),用量為“按生產適量使用”。
雙乙酸鈉在大米中的最大使用量為0.2g/kg,但殘留量要小于等于30mg/kg。殼聚糖在大米中使用量為0.1g/kg。
衛生部說明:用于大米保鮮防霉變
衛生部周六發出情況說明,引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王竹天的解釋,雙乙酸鈉是一種常用防腐劑,可用于原糧、大米、糕點等。脫乙酰甲殼素(也稱“殼聚糖”)作為被膜劑,可用于大米。這兩種食品添加劑用于大米,主要功能是大米保鮮、防止霉變。但對于這兩種添加劑是否有必要在大米中使用的問題,說明中沒有明確。
王竹天表示,淀粉磷酸酯鈉是一種增稠劑,在《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其實還設定了三個表格來限定添加劑的使用條件,如果綜合來判斷的話,大米中是不允許使用淀粉磷酸酯鈉的,但是大米制品(如米粉)可以有條件地使用。他說,在目前工藝條件下,大米使用增稠劑完全沒有必要。
業內觀點:大米不需使用防腐劑
去年,新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曾征求意見。記者看到,其中可用于大米中的添加劑包括淀粉磷酸酯鈉、雙乙酸鈉和脫乙酰甲殼素。
資料顯示,衛生部曾在2007年發布《食品添加劑衛生標準》,雙乙酸鈉(防腐劑)和脫乙酰甲殼素(增稠劑,又名殼聚糖)已開始被允許使用在大米里,兩者的限量值與新標準無異。
不過,記者在向幾位業內人士作了解時卻意外得知,目前行業內還沒有聽說在大米中使用上述三種添加劑的事,因為沒有必要,只會白白增加成本。
北大荒米業八五九制米廠李經理透露,按標準,生產時將大米內的水分控制在14.5%以內,就能保證大米在保質期內不生蟲,也保證衛生,“所以不需要添加任何東西”。
河南工大糧油食品學院教授周顯青介紹,根據目前掌握的技術,用干燥的方式就可以讓(大米中)水分降到安全儲藏水平,微生物很難滋長,正常情況下大米的保鮮在三個月到半年沒有問題。
消費者擔憂:陳米防腐后變新米
既然加工大米在不作任何添加的條件下就能安全度過保質期,那么,什么樣的大米才需要進行保鮮、防止霉變呢?顯然,依照常識推理,應該是陳米了。因此,不少消費者都對大米允許使用防腐劑流露出深深的擔憂:陳米會不會因此變身新米銷售從而損害消費者健康?
“大米是我國主糧,也都是食品原料,其中允許使用添加劑,應十分慎重。”糧食系統內專家說:“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這無疑埋下了隱患。”
從保證健康的角度,大米一旦被列入允許添加防腐劑,就可能會有人去“鉆研”,可能有人想到不去控制水分進行保鮮。“糧食應該回到它的天然屬性。對添加劑的使用,應該寧缺勿濫。”周顯青表示。但他也指出,在實際生產中,大米使用添加劑比較困難,它是顆粒,不像淀粉,很難均勻分布。
動態前瞻:新標或撤銷大米添加
對大米作添加究竟有無必要成為爭議焦點。
專家認為,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技術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及時對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的標準進行修訂。從這個角度看,國家是在嚴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非必要,不使用。雖然上述添加劑毒性很低,但在大米生產工藝上并無必要,應該撤銷。
盡管在衛生部的情況說明中未明確在大米中有無必要使用這些添加劑,但王竹天表示,依據《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管理辦法》的要求,如果某種食品添加劑不再具有技術必要性,或者有新的科學證據表明存在安全隱患的,衛生部將及時組織重新評估。他強調,《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明確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應當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得掩蓋食品腐敗變質,不得掩蓋食品本身或者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不得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不得降低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在達到預期效果情況下應當盡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加工中的用量。
鑒于此前面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和過氧化鈣已因“非必要”而被撤銷,業內人士樂觀預計大米添加也很可能被“叫停”。
市場調查:大米普遍未清楚標識
面對泛濫的添加劑,消費者已成驚弓之鳥,結果此次大米添加劑“緋聞”迅速出現杯弓蛇影效應。一些網友已經通過微博、貼文等方式發出呼吁,如果大米中有任何添加物,強烈要求加以明確標識。
昨天,記者在海珠區一間華潤萬家超市內見到,在散裝大米銷售區,沒有任何標識。
而袋裝大米的標識則專業性太強,讓人看不懂。袋裝大米上除了會寫明產地外,也會寫出執行何種國家標準,比如“執行GB1354-2009”。但在現場訪問中,沒有一位消費者說得出什么是GB 1354-2009。
記者通過上網查詢才知道,“GB 1354-2009”即2009年開始實施的大米國標,規定“生產過程中,除符合GB 5749規定的水之外不得添加任何物質”,并且這一規定為強制性條款。
南方日報記者 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