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白的墻壁、閃著寒光的器械和無影燈,還有表情嚴肅的醫護人員……這樣的景象,是大多數市民對手術室的想象。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如今廣州很多醫院的手術室早已沒有了這種肅穆和冰冷。相反,里面還流淌著舒緩柔和的音樂。悠揚的樂聲從患者進入手術室起就一直飄蕩在耳邊,陪伴著他們走過人生中這段不同尋常的時光。“術前讓病人聽音樂有助于放松緊張的情緒,其實這也是一種特殊的護理——音樂治療。”廣醫三院手術室主任、麻醉科專家詹洪說。
日前,記者來到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的手術室,和一位準備接受剖宮產的“準媽媽”一起體驗,在音樂的撫慰下,如何度過手術前最忐忑不安的半個小時。
準媽媽:等候室里聽音樂看風景
8月2日早上8時30分,廣醫三院手術室的大門在產婦陳冬紅(化名)的背后徐徐關上,陳冬紅轉過身,向門外的家人揮了揮手。今天是陳冬紅接受剖宮產的日子,也是她32年的人生中頭一回進手術室。雖然剖宮產不算什么高風險的手術,可畢竟是人生第一次,陳冬紅感覺自己的心“撲通、撲通”猛跳,呼吸也隨之變得急促起來。
“您好!”一句清脆的問候從手術室大門旁邊的走廊遠遠傳來。陳冬紅轉過頭,看見一名身穿綠色工作服的護士正向自己走來。“您好!我是手術室護士。您的手術安排在今天第一臺,我們正在準備,我先帶你到等候區休息一下。”
手術等候區就在大門口旁邊,一溜明亮的窗戶透著陽光,擺著供病人休息的沙發和茶幾,窗外就是珠江。“沒想到手術室竟然還有無敵江景!”陳冬紅欣喜地說,感覺好像沒有之前那么緊張了。
看了一會江景,陳冬紅坐下,忐忑的心情似乎又回來了,不斷把玩著系在手腕上的標識帶。過了一會,陳冬紅抬起頭,四下打量。“你聽到什么聲音了嗎?”陳冬紅問記者。“我好像聽到有音樂。”記者側耳細聽,果然聽到了舒緩寧靜的樂曲聲,悠揚地飄蕩在休息室。
“現在感覺怎么樣?”記者問。
“嗯……好像好多了,”陳冬紅低頭摸了摸自己高高隆起的肚子說,“是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我之前聽過,給寶寶做胎教呢。”陳冬紅又閉上眼聽了一會兒。“心跳好像沒那么快了,這音樂聽著真舒服。真是沒想到手術室竟然是這樣的,還有音樂聽。”閉著眼睛的陳冬紅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9時05分,準備就緒的護士走進休息室,和陳冬紅核對身份。“都準備好了,來,我們進去吧。”陳冬紅在護士的幫助下躺到了車床上,嘴角始終掛著微笑,輕松地向記者招了招手。
專家:音樂勝似鎮靜劑
廣醫三院手術室的郭葦航護長告訴記者,音樂播放系統是2008年隨新手術室一起投入使用的。“走廊、等候區和12個手術室都能聽到音樂,醫生、護士還能直接在手術室里調節音量,或者選擇靜音。”而根據醫院對病人的隨訪,很多人都反饋說手術前聽聽音樂能讓他們覺得進手術室沒那么緊張,感覺放松很多。
“我們在手術室工作了十幾年,深深體會到病人的情緒對手術的順利開展有多么重要。”“尤其是麻醉前的半個小時,是病人最難熬的時間。”
廣醫三院手術室主任詹洪對記者說,在手術室工作中,患者由于術前極度恐懼,不能順利配合手術的例子并不少見。“如果進入手術室后,病人極度恐懼,腎臟就會分泌激素,導致血壓升高,心率變快,呼吸也會變得很急促,這樣的情況下是不利于麻醉的。過去更多的會用藥物來抑制這樣的情況,而現在則越來越重視非藥物的控制了。”
詹洪說,8年前他到美國紐約的一家醫院進修時,發現醫院的每個手術室都安裝了音響設備。“主刀醫生還能自選曲目,從經典的小提琴到金屬搖滾都有。音樂有時比鎮靜劑還管用,我們曾經碰到過一位病人,術前因為緊張血壓升高,后來我們讓他安靜地閉上眼睛聽一會音樂,他的血壓自然地就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不過和美國不同的是,在廣州安裝了音響設備的醫院里,選曲的責任大多數落在護長身上。“我們選曲考慮的首要前提是病人的感受,為了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我們通常都會選一些舒緩的、大多數人都會喜歡的鋼琴曲。”
管理者:放音樂源于尊重病人
“為了消除病人對手術的緊張和疑慮,在手術室里放背景音樂其實只是我們人性化服務的其中一個環節。”
廣醫三院院長賴永洪對記者說,醫院在手術室的設計上,從顏色到布局都在盡力給患者營造一個溫暖、充滿希望的氛圍,“所以廣州很多醫院的手術室基本上都是粉藍或者粉綠色的,很少用白色。”另外在軟件上,醫院對手術室工作人員的態度也有著嚴格的規定。“例如護士們說話的語氣,我們就要求比在病房里還要親切和藹。”
而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廣醫三院還計劃在手術室等候區放置一些視頻播放設備,給患者講解手術的大概步驟,麻醉的正確姿勢等,讓患者心中有數,消除他們的恐懼和疑慮。
“這一切的出發點,源于我們對病人的尊重。所謂尊重,就是醫院應該設身處地地去為病人著想。尊重病人,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不僅僅是一句話,關鍵要看醫院怎樣去踐行這個觀念,把這種人文關懷貫徹到日常工作的細節中去。”賴永洪說。
據了解,目前在廣州,像市一醫院、廣醫一院等三甲醫院的手術室里也都已經設置了音樂播放系統。(黎蘅 葛峰 梁建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