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科室
“選科室有點像撞大運”
一名普通患者要想走到醫生面前看病,至少先過幾道關卡。“進大門”只是求醫路上的第一關。緊接著的找科室也是考驗。
協和醫院門診大廳掛號窗口前,64歲的王恩賢望著眼花繚亂的導診屏,不知道該掛哪個科室,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血管科、心內科等科室名讓她感覺暈頭轉向。
王恩賢經常頭疼,曾經去過很多家醫院,但是走的醫院越多,她就越迷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疼痛科……都掛過,看了效果都不明顯,現在我也不知道我的病到底應該在哪科看。前一陣,我老是覺得腰疼,導診員先讓我去骨科,沒看出病來。后來,醫生又跟我說不行去婦科、腎內科再看看。掛哪個科室真有點撞大運的感覺。”
積水潭醫院中,等待換藥的韓力軍端著纏著紗布的右手,躲避著走廊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前幾天被熱水燙傷了,來醫院就直接掛了燒傷科,可沒想到應該掛皮膚科。”韓力軍根本沒想到自己會掛錯科室。
“看病時,經常有患者掛錯號,到了診室還得我們‘導診’。”積水潭醫院一位醫生坦言,“很多時候患者并不清楚到底要看哪個科室,即使有導診,也時常不能起到一步到位的作用,F在隨便哪一家大醫院都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科室。有的新科室,我都不知道是治什么病的,更別說患者了。”
“門診部、住院部、外賓門診、特需門診,各有各的科室設置,各有各的收費窗口,看得人迷迷糊糊。”王恩賢曾經為了看病不得不在一樓掛號,二樓看病,三樓照片子,到對面樓取結果,再回到一樓6號窗口劃價,到指定的窗口交費。“看病看到最后,家人和病人幾乎要一起崩潰,心里恨不得直接掛一個‘瘋人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般醫院只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四個科室,但現在隨便哪一家大醫院都有幾十個科室。這對已確診的患者來說確實是好事,但對初診者來說很容易走彎路。”協和醫學院一位教授表示,科室的細化是全球普遍現象,不過美國已開始重新重視綜合科室。而且美國患者看哪個科、上哪家醫院看,都有專業的社區醫師把關,并不需要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