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鼓勵節能、環保汽車生產研發,大力開拓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直是業界熱議的焦點問題。不過,從最初的國內車企紛紛大張旗鼓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到之后的消無聲息,客觀地講,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總給人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而今年以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利好如及時雨般給漸歸于沉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了“強心劑”。新能源汽車規劃中提到2015~2020年,混合動力汽車實現大規模普及,中/重度混合動力乘用車年產銷量達到300萬輛以上,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實現產業化,新能源汽車2020年保有量達到500萬輛,產業化和市場規模達到世界第一。現在看來,要完成這樣的規劃任務尚有不小難度。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容量較小,消費者認知度不高,市場應用環節薄弱,離開政策扶持仍難有進一步發展。雖然6月份出臺的補貼政策對市場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最高6萬元的補貼資金也為數不少,但市場銷量過小,短期生產投入成本較高,企業面臨很大經營風險,生產積極性并沒有太大起色亦在情理之中。為此,在未來10年,為能完成預期目標,政策在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方面將給予很大支持,如免征純電動汽車、充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半征收普通混合動力汽車車輛購置稅和消費稅,2015年前,新注冊純電動汽車和充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免征車船稅,普通混合動力汽車減半征收車船稅等。未來10年,中央財政還會投入巨資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支持資金數額達到上千億元,并且這些還不包括各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因此,中國車企應牢牢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借政策東風研發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品。
國際經驗告訴我們,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在營造自主創新環境和政策導向方面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現階段,我國政府對企業研究開發的經費支持比例仍顯偏低,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例,企業獲得政府研究開發經費占政府研發經費總投入比重約7%,而美國企業獲得政府研究開發經費占政府總投放的比重超過30%。所以,新能源汽車規劃中將投入的千億資金,是難得的扶持政策資金,應該給我們的車企吃了定心丸。新能源汽車技術最終將成為未來全球車市發展的大趨勢,如果企業仍采取觀望態度停滯不前,必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極為被動的局面。
相比傳統動力和混合動力,盡管我國在電動車技術上也是剛剛起步,但與跨國車企的差距不大。發展電動車也許會成為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彎道超車的最快路徑。近期,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國家電網、南方電網5大能源公司都紛紛表態,要斥巨資投入電池生產和充電樁建設。幾部委聯合出臺的新能源補貼政策也說明,中國是全球最有政府號召力和財力支持的國家。
隨著消費者的逐步認可,以及產業政策的不斷支持與鼓勵,誰又敢斷言,在不久的將來新能源汽車不會出現排隊加價的現象?如果說電動汽車有可能在某一個國家獲得成功,那么我們當然有理由相信這個國家一定就是中國。來源:《品質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