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品質量溯源系統的現狀及未來
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陳華
食品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國務院發出《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指出“要建立統一規范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立食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和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顯然,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了提高食品安全,避免通過食品傳染疾病,控制人們攝取食品中的有害物質,亟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跟蹤體制和“快速預警系統”。目前,農業部、質檢總局等部委在我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濟南等城市建立了40多個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試點,開展食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統試點示范項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初步制定一些相關的標準和指南
我國關于食品溯源體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實施過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標準和指南。如為了應對歐盟在2005年開始實施水產品貿易溯源制度,加強水產品溯源制度的推廣力度,使我國水產品出口貿易盡快適應國際規則。國家質檢總局出臺了《出境水產品溯源規程(試行)》,要求出口水產品及其原料需按照《出境水產品溯源規程(試行)》的規定標識。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會同有關專家在借鑒了歐盟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編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陜西標準化研究院編制了《牛肉質量跟蹤與溯源系統實用方案》,這兩項《指南》為牛肉制品生產企業提供質量溯源的解決方案。
初步建立部分食品溯源制度
食品溯源體系的建立和實施,需要相應的制度和法規與之協調配套。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頒布了《上海市食用食品安全監管暫行辦法》,提出了在流通環節建立“市場檔案可溯源制”。
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蹤制度,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購進和銷售食品要有明細賬,即對購進食品按產地、供應商、購進日期和批次建立檔案。同時,批發企業建立主要銷售對象檔案,便于經營企業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后追查供貨源頭。全國所有龍頭食品企業從2005年開始建立食品原料可溯源制度,根據這項制度的要求,國家和地方食品龍頭企業將通過“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形式,從原料選種環節推行標準化操作,種植、加工和流通環節實行全程質量監控,同時在產品包裝上張貼食品原料信息標志。消費者可以通過信息碼查到蔬菜的藥物殘留、生產基地的質量認證情況,甚至還可以查到具體生產責任人的姓名。
2005年9月北京市順義區在北京市率先啟動蔬菜分級包裝和質量可溯源制,消費者如發現購買的蔬菜存在質量問題,可登錄市農業局網站,通過包裝箱上的條形碼,直接溯源到配送企業及生產者。天津市為了確保市民購買到可靠的無公害蔬菜,實行無公害蔬菜可溯源制,推出網上無公害蔬菜訂菜服務。
初步搭建起部分食品溯源信息系統和網絡交換平臺
2004年,由國家質檢總局、山東省濰坊市及壽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等部門共同協作,在壽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進行蔬菜質量安全可溯源系統的探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將條碼技術應用于我國食品溯源,通過“中國條碼推進工程”,推動條碼技術在我國食品溯源中的應用。加強了我國食品追溯技術的研究并取得了諸多成果,先后在陜西、北京、上海、山東等地開展食品追溯技術研究和試點,在食品安全溯源技術研究方面有較強的基礎和較豐富的經驗。
從2004年2月起,上海市通過“上海食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對食用農副產品的生產過程監控、條碼識別和網絡查詢進行系統管理。農業企業通過“食用農副產品安全信息條形碼”給每個產品建立起相應的生產檔案。同時,通過信息技術,消費者能夠對自己所購買的食用農副產品進行“身份查詢”。另外,上海市30家蔬菜園藝場建立了“電子檔案”,同時全市300多家千頭以上的規模化養豬場建立了檔案。這些檔案的建立,保證了農畜產品安全的可溯源性,使更多、更安全的農畜產品進入市民的“菜籃子”,擺上市民的餐桌。
福建省首個肉品質量查詢系統于2005年8月在廈門市正式開通,這種系統可讓消費者獲知肉品生產經營的所有信息,從而將肉品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每個環節都置于肉品質量安全規范制度之下。濟南市從2005年9月起開展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市場準入制、食品安全事故可溯源制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等。
2004年4月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8部門確定肉類行業作為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行業,開始啟動肉類食品溯源制度和系統建設項目。試點工作的相關任務包括: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制定《肉類制品跟蹤與溯源應用指南》和《生鮮產品跟蹤與溯源應用指南》;建立我國肉類制品和生鮮肉食品溯源系統;制定肉類食品溯源應用解決方案等。現在,肉類行業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已經開通,試點企業的有關數據開始錄入。
2004年,由北京市農業局和河北省農業廳共同承擔農業部的“進京蔬菜產品質量溯源制度試點項目”,由河北6縣市蔬菜試點基地使用統一的包裝和產品標簽信息碼,向北京市新發地和大洋路兩個批發市場供貨。
目前國內較有影響力的食品溯源系統主要有5個:上海食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查詢系統、北京市農業局食用食品(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中國肉牛全程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世紀三農“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系統”等。
我國食品質量快速溯源系統存在的問題
由于現有食品溯源系統開發目標和原則不同,溯源信息內容不規范、信息流程不一致、系統軟件不兼容,造成溯源信息不能資源共享和交換的問題。具體來講有如下幾個問題:
1.我國目前食品質量溯源系統多是以單個企業為基礎開發的內部溯源系統,滿足本企業溯源的需求,但一般不易實現溯源信息共享。
2.現有的系統溯源信息內容不一致,有簡有繁。
3.溯源鏈條較短,沒有實現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溯源信息的傳遞。
4.食品生產企業的多元化給食品質量溯源系統的研發和推廣帶來困難。
5.食品質量溯源終端的匱乏及服務模式的可行性,阻礙系統的普及和推廣。
解決我國食品質量快速溯源的建議
盡快建立我國食品質量的可追溯制度。即建立一個覆蓋食品從初級產品到最終消費品各個階段資料的信息庫,從而一旦發現食品質量問題就能立即找到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是誰出了問題。這樣有利于控制食品質量,并可及時、有效地處理質量問題,追究責任,最終提高安全水平。
規范食品質量追溯的管理標識規則。通過管理標識(如二維碼、安全碼)可確定產品的身份、歷史和來源,增強依據生產和銷售鏈追蹤產品的能力,是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成功的要素之一。一般來說,建立可追溯制度有三個方面的意義,即當對人類健康或環境構成危險時,可以及時有效的從市場上撤出有問題的產品;促進對危害環境和人類與動物健康的無意識的、長期的影響進行識別與監測;有助于對標識管理進行統一控制。可追溯制度與標識管理有著不同的目標,但二者又是互相聯系、互為補充的關系。可追溯制度能夠提供進行標識的信息,良好的標識管理有助于可追溯制度的實施。
追溯標識強調產品的惟一標識和全過程追蹤,對實施可追溯系統的產品,在其各個生產環節,可以實行HACCP、GMP或ISO9001等質量控制方法對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產品信息進行跟蹤與追溯,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可以有效地追蹤到食品的源頭,及時召回不合格產品,將損失降到最低。所以,標準化已成為快速溯源系統建立的關鍵技術和基礎。
建立和完善多級互聯互通的可追溯網絡。通過建立國家、省、市、縣、企業(包括生產企業、銷售企業)、消費者多級共享互聯互通的可追溯網絡,食品一旦出現問題,通過管理標識(如二維碼)就會很快通過可追溯網絡進行追蹤,保證了食品安全。并可通過可追溯網絡對原材料供應進行追溯,即使上市的食品出現問題,食品廠家也能快速找出原因,鎖定食品消費者,快速采取補救措施。
開發推廣普及多樣性食品可追溯終端。要大量開發可追溯終端,滿足各種環境下的使用和應用,特別是要加快開發和推廣便攜性終端。基于當前手機用戶的廣泛性和普及性,利用3G網絡和FRID技術,開發基于手機的可追溯終端,以滿足各種環境下使用的便利性和靈活性,同時在出現問題時又能通過手機碼進行及時的溝通和警示,從而體現可追溯系統的完整性和可行性。